怎么能做好吃的大酱?
东北三大宝,酱油、醋和豆腐乳,说明制作酱油和腐乳的方法还是很有民间代表性的,我这篇大酱的做法来自奶奶的老祖宗留给她的家传秘方(不是祖传啊!)所以还是有很多人感兴趣,想要了解一下做酱的过程。
首先把小米浸泡一夜后过滤掉水分; 豆子是普通的黄豆,用清水浸泡一夜(我一般会提前一天晚上泡上,让豆子充分吸水膨胀,这样制出来的豆酱更细腻); 小米和豆子的比例大约为2比1。
锅中放入足量的水,把豆子放进去煮开花,要把豆子彻底煮熟。
接着放入小米,小火炖40分钟左右,直到汤汁变得浓稠起来就可以关火了。
准备一个干净的器皿,用开水烫一下消毒,晾干备用。
把烧好的豆奶倒进去,放凉之后盖上盖子入冰箱冷藏。(如果夏天做,这一步可以直接放进冰箱,直接进行下一步) 在发酵的过程中会析出淀粉,表面会有泡沫生成,用细漏勺过滤一下就可以了。
等到第二天的时候,就看到豆奶已经变成浓稠的膏状了,大功告成~
做好的大酱可以舀出来放在玻璃瓶里密封好,放进冰箱冷藏,随吃随取。
==========
另外补充一点,现在市场上有卖无菌包装的脱脂大豆粉,这种大豆粉用来自己做很方便,可以直接用凉水调开做成豆糊,也可以用来蒸馒头、烙饼或者制作蛋糕。不过这种大豆粉做的豆奶味道会淡一些。如果喜欢醇厚些的味道,可以用普通的大豆粉加入少许食用油调成面糊来做。
豆腐乳、辣椒酱、豆瓣酱,酱有红酱、黄酱、清酱之分,做法各有不同。红酱指酱中掺有发酵过的血和肉类。一般以黄酱居多,黄酱鲜美,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及各种无机盐类,黄酱的制作方法。
大酱在东北农村是非常受人们欢迎的一种食物,小时候记忆中,每年春末夏初,都是做酱的时节,院子里的酱缸里有了黑黝黝的酱坯子,在太阳的照耀下,泛着诱人的油光,那可是我们小孩子眼里最珍贵的东西。妈妈在院子里做这美味大酱时,那淡淡的酱香,就会从院子里慢慢溢出,飘散在整个小村庄。
小时候,乡下人吃的粮食都是自家种的,家家户户都做酱当调味品。在农村的房前屋后,你常常可以看到一两个酱缸,里面泡着黑色的酱,这酱就是自己家做的大酱。做酱是十分繁琐的,要将黄豆用水泡胀,再放入锅里煮熟,捞出来晾了,将晒干的黄豆放在石碾子上细细地碾碎,让其发霉。
等到酱坯上长满了白毛后,开始和炒熟的苞米面掺和到一起,再盛到装有凉开水的泡酱缸里(泡酱缸要挑出水特别好的井,挑回的水不能入锅烧开,要用凉水泡酱)。一切就绪后,到了晚上,每顿饭前要将盆里的黑酱瓢出来,然后用小木棍使劲地搅盆里的酱,搅匀后,再将酱倒回盆里。
记得第一次做酱时,一连搅了六缸的酱,累得我两手发酸,当时就想以后再也不帮妈妈做活了。过了些日子,打开那封缸的高粱箔,浓浓的酱香飘了出来,我用筷子在缸底最稠处沾上一块,送入口中,细细地品味,味道有点成酸辣咸的混合味,虽然还有一点寡淡,但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乡下的春夏季天气很热,在阳光的照耀下,高粱箔会散发出热量,使缸里的酱在发酵,在这期间,每隔三四天要用筷子插在缸底,由里向外抽拉两下(如同搅酱缸一样),这叫翻酱,以使缸底的酱与上层的酱相融合。大约一个月后,酱就做好了,舀上一些盛在小缸里,每天都可吃上那香甜可口的大酱了。
大酱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含有较丰富的钙、磷、铁和维生素B1、B2等营养成分。食用时,可和白糖一起搅开,做成糖蘸酱,可以就馒头、煎饼;也可以用大酱,做蘸酱,抹在薄薄的煎饼上,一卷一咽,酱香可口、余味香甜,吃得人直伸大拇指。大酱既可以调入荤、素菜,炒制各种菜肴,也可拌面条、大米粥等。
用大酱做的猪肉炖豆腐、酱骨架、酱肉丸子、酱萝卜头,炖小鱼儿,滋味独特,其味之悠长,是其它佐料难以企及的。用东北人的话说:吃着这酱,就是香!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市场上的酱种类繁多、应有尽有,但人们还是念念不忘那自己家制作的美味大酱。那是因为这大酱香中带有家的味道,浓中带有乡情,悠长中回味了童年,让人一辈子也忘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