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小麦单产低?
这个问题,其实是大而有味的,因为涉及中国粮食安全的逻辑和美国人种麦子的底层逻辑是不一样的。 先说观点,我猜可能是美国农业的科技研发导向导致的。 说中国,我们首先关注的是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然后开始感慨土地资源紧张,继而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单产。提高单产的途径无外乎育种(品种)和栽培(技术)两个方面。
再说美国,可能人们更多的注意他们宽松的耕地政策,无人农场,机械化和精量播种,但这些只是表象,其实质是美国在育种上花的心思很少,栽培技术上也没有太多的创新。 所以,如果单从产量上来说,美国的小麦、玉米、大豆等主作作物,在中国是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的,但我们没必要引进美国的育种技术或栽培技术来提高我们的产量,因为我们还有其他策略可以实现高产量,例如施肥用药的技术可以提升一下。但美国人没有这个必要再优化他们的育种技术或者改进他们的灌溉制度了,因为他们还有更大的追求——高质量、高效益。
所以,说到最后,其实这是两种不同发展方向导致的生产力的区别 当然,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中国不向美国的农业科技发展呢?我的答案是有可能的,但是很慢很慢,因为中国的土地制度和耕作制度与美国是完全不一样的。
举个栗子:有人可能会想到美国的大规模农场模式能否应用到中国,我认为是不现实的,至少现在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中国除了种植业以外还有许多副业(比如养鱼、养殖、林业等等),这些副业的收入在中国农民的年总收入中占很大的比例;中国的农村还有很多留守老人和残障人士,因此劳动力的成本相对于美国来说是很低很低的。这些因素都是导致中国农民生产成本低于美国农民生产成本的原因所在。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水稻和小麦等主作作物的科研上投入很大,尤其是转基因技术的运用,使得我们在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的情况下实现了高产量,但这并没有完全体现我们研发的成果,因为其他国家也不会给你授权让你使用人家的专利呀!于是,我们不得不自己承担研发与推广的成本,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低成本的高产新品种只能我们自己使用,而发达国家只用高价购买即可。但我们用自身的优势和发达国家打时间差,慢慢追赶,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