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里干旱最严重?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2016年世界气象报告》显示,中国的荒漠化面积达到了34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5%),相当于四个法国或五个日本那么大。如此庞大的荒漠化面积中,由于极度缺水而无法进行有效治理的面积就高达189.5万平方公里,大约占了三分之一。 这些由于缺水而失去生机的地方,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华北的十个省区,其中因为水资源严重供不应求而导致荒漠化面积扩大最快的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其荒漠化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非洲的撒哈拉沙漠!
宁夏属于典型的多雨少潮地区,年均降水量可以达到400毫米以上,但问题是,这400毫米降水中一半以上的雨量都是集中在夏季的七八月份。而且由于地形闭塞,降雨在区域内难以渗透,大部分都堆积在了地表,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数量充足的河流与湖泊。
这样充沛的降水条件和丰富的水源为宁夏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于是宁夏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迅速发展起了种植业,特别是所谓的“银川稻米”。但这种靠天吃饭的特性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一旦遇到极端气候就很容易出现粮食危机。
除了自然条件恶劣之外,人口剧增也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数据表明,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的人口已经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五百亿增长到了六十七亿,而这六十多亿人所需要的粮食、棉花等基本农产品都必须从外部输入才能得以解决。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对粮食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为了获得充足的食物,人们开始开垦荒地种粮,原本应该植被茂盛的沼泽湿地被大量占用,土地荒漠化程度因此急剧加深。 有数据显示,我国因人口膨胀导致的耕地损失每年高达一万三千多平方公里,如果这个势头得不到有效控制,预计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将损失近三分之一的耕地。
我国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中、西部及东南沿海区域。其中,长江与黄河流域以及淮河、辽河下游,海河下游、松花江和珠江流域,是旱灾发生最集中和严重的地方。长江中、下游是中国雨量充沛的地区,由于降水分布严重不均,初夏易发生干旱,叫做伏旱。我国西北地区,本来降雨量很少,加上蒸发量大,发生干旱的机会就更多。
中国干旱灾害发生的次数、程度及其影响范围和造成的损失都十分严重。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至少有过19个较严重且历时很长的旱灾期。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旱灾发生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56~1879年),历时长达24年之久,遍及中国大部分地区,北起京畿、辽宁、陕西、山西,南达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广西,西到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青海,东到山东、河北。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旱害发生频繁,尤其是70年代是这一世纪的特大干旱期,先后出现了1965-1985年的秦巴旱区,1965-1980年的湘赣闽鄂皖浙皖豫皖鲁旱区和1979-1989年的淮河旱区等一系列严重干旱区。这些区域的连续旱灾,使许多山丘区变为老、山、穷、库地区的贫困恶性循环状态。1978-1979年全国受旱面积9133万公顷,成灾4267万公顷,损失粮食188亿公斤。70年代末80年代初,贵州、四川、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河南等省遭受严重干旱。其中,湖北遭受百年不遇大旱,仅武汉市郊区农村就干枯水塘1070个,干涸稻田7千公顷。
1997年夏到1998年春,湖南全省近38万公顷农田受旱,其中13万公顷干枯;230多万人、500多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1700多万人、1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大旱在即引出了水污染的严重危害,迫使许多受旱城镇拉水、送水,严重危害了人们身体健康和正常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