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企业在中国撤资?
2016年,台湾永龄集团在上海开设的全资子公司上海永龄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关闭其所有的4家全资子公司,涉及注册资本约8375万美元。 这是台商在上海最大的撤资案,牵涉资金规模巨大。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间公司竟然没有办理任何注销手续就突然关停了!
“当时我们去申请注销的时候,工商局的人跟我说,因为你一直没有经营,也没有开证明我们找不到你企业的登记资料因此办不了注销,一直拖到现在。”一位股东如此对媒体说道。
更奇怪的是,据称上海永龄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的注册地竟然是在浦东一个写字楼的地下车库里,而办公地点在虹桥机场附近的一间民宅内…… 这不仅让人怀疑该公司是否存在合法经营的资质和必要性。 而这次大撤资的起因则是大陆医疗产业的调整和融资困难。 早在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之后,大批台商开始向大陆转移产能、引入民间资本。
不过到了2015年底,随着国务院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要求以药品集采为突破口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印发《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企业通过离岸公司实现人民币出岛,并降低部分行业的人民币对外汇汇率,台商的金融与贸易避税空间被大大压缩。
自此以后,包括上海永龄在内的多家台企开始转向,逐步将生产要素和资本撤离大陆。 根据上海市商务局的数据,截至2016年,台湾在沪投资项目4367个,合同外资额194.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4.8亿美元,呈现“两多三少”的特点——即项目多但单体投资额小、注册资本金不实的企业多但实体经营的项目少、以分公司形式落户的多但具有实际研发功能的技术型总部很少。
实际上,除了上海的永龄医疗这样直接关闭所有分支机构的公司以外,还有一大批台商选择了“逃废债”。 “这些企业之所以选择‘跑路’主要是因为大陆的劳动成本上升和环保约束增强,让他们在经营上陷入亏损,而港台地区劳动力短缺又迫使他们不得不继续留在内地。”一位分析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