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唱成都穿什么衣服?
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首先,成都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南方城市,具有明显南方气候特征。在表演时的服装选择上,应该偏向南方传统服饰。
具体样式可以参考四川地区明清时期的服饰。比如,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编纂的《大明会典》中就有详细记录:川、广地区的土官“皆衣紫袍”。这里的“紫袍”不是明朝为文臣所特制的朝服,而是少数民族的头衔和爵位标志——在明代制度下,土官僚品只能到八品,但服饰却可以“僭拟”王公贵族,所以“穿罗纱”、“穿蟒”等描述屡见不鲜(见《明太祖实录》)。到了清代,西南地区民族政权灭亡已久,这些特殊的服饰礼仪已经渐渐消失了。但是,清人入关后建立了一套新的服饰体系,规定“蜀锦”为“蜀中织造之锦”的简称;而蜀锦中的“锦墩”则是“以锦为之,制如墩形”的东西。这种方形、平底、垫子的家具款式后来被引入了戏服的领域。
民国时期出版的《成都通览》中,就记录了当时川剧的戏服样式,与明清时相比,几乎没有太大变化:生旦净丑各种角色都有专门的服饰,只是颜色上有区别。这个记录的真实性很高,因为民国年间成都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新繁的帽子、温江的衣,崇庆的脚色没人敢质疑。”——这里说的“脚色”其实就是指戏曲演员的行当。 不过,随着近代以来川剧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向京剧靠拢,它的戏服也开始沾染了京师气派。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年轻的艺术家们为了追求美观,开始采用丝绸等材料制作戏服,并且大量运用刺绣工艺。
尽管这样造成了成本的上升,但是艺术家的收入却并没有因此增加多少,大部分仍是由团方提供演出的费用。在当时的上海等大城市表演的川剧班社都是这样。他们或者“连台本戏”或“日场”,每天演出三四个小时,挣几个钱补贴家用;或是走街串巷,免费表演给老百姓看,用精彩的内容赢得观众的好感度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