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散财童子吗?
对“散财童子”的误读来自一些社会新闻,比如某某贪官贪污几千万,被枪毙前花光所有的钱;又如某地发生地震,政府紧急救济灾民,而某些人竟然在街头骗取救助金等等。对这些案例的解读往往这样:“看看!这多亏是政府把钱给救了!否则让这些穷光蛋得了去!” 事实上,把这些案例中的“穷人”替换成任何其他群体都毫无违和感。
举个例子: 某市发生地震后,由于应急及时,灾情并不严重,因此并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过,为了安定民心,市政府还是紧急拨款500万用于市民临时安置和情绪安抚。随后,市长及主要官员到重灾区查看情况,并现场表态:政府一定尽心尽力,尽快解决大家的困难。
第二天,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样的消息:《市长亲赴灾区视察》。下面还有一段简短的摘要: “据当地媒体透露,市长在救灾过程中发现许多生活不便的居民。于是,他把自己的私家车当成临时救援车辆,亲自把缺乏生活用品的灾民带回家,并把家里的存粮拿出来分给需要的人……
一位亲历现场的记者说:“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大家的心却是暖的……” 看完这个例子,是不是觉得“散财童子”就是市长先生了?再想想,假如某一天你是市长,面对全市几百万民众,你怎么处理这种情况:是像故事中的市长一样,不分青红皂白把粮食和生活用品都给灾民,还是视而不见,任其自然发展?估计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前者——这就是“散财童子”的真正含义。 那么,什么是“聚宝盆”呢?也是指政府吗?似乎也不尽然。
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国上下一片热火朝天,到处搞人民公社,大炼钢铁,很多农民甚至主动放弃耕种,参加公共食堂,理由是:现在吃国家粮,等到钢铁产量上去了,所有的生活物资都能免费发放,那样就不用每天辛辛苦苦种地了。当时,人们把这种乐观的精神叫做“干劲冲天”。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本革命样板戏的画册,里面有一个形象叫“智取威虎山”,上面描绘的杨子荣穿着大雪衣,手里拿着一个大口袋,正往山下跑,后面有猎手追踪。雪地上写着八个字:林海雪原,满仓归。这里的“满仓归”指的是“粮食”,“智取威虎山”的故事说的就是老百姓主动交出粮食,供公家使用。 这似乎也是“聚宝盆”的由来吧,只不过这里面的“宝”不是财富,而是粮食或其他生活物资。
中国不是散财童子。一方面,中国的国家债务率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是最低的,没有“寅吃卯粮”。另一方面,中国没有通过货币贬值向国际社会转嫁危机,也没有在其他国家困难时“落井下石”,而是通过稳定生产、稳定出口、增加进口、提供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为稳定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复苏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在一些人看来,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大水漫灌”,通过增发货币和大量举债为国内企业“输血”,导致这些企业不顾国际规则,“倾销”产品。我们不妨看看事实是不是这样。
从政府债务看,2015年中国政府债务余额26.66万亿元,占GDP的比率为41.9%。如果按照美国穆迪评级公司所采用的口径计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29.47万亿元,占GDP的46.6%。不管采用哪一种口径计算,中国政府的债务率在世界主要国家中都是比较低的。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2014年修改了预算法,新法明确了政府债务的规模、结构、使用原则和管理的基本规范。2015年预算法实施条例公布,对政府性债务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地方性政府债务应急处置预案。地方政府和财政、人民银行、银监会都建立了管理机制,严格规范政府债务行为,加强风险的预警和处置。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政府对债务管理是严格审慎的,中国的国家债务率处于可控状态。
再看货币政策,从2005年7月汇改以来,我国名义有效汇率升值46%左右,实际有效汇率升值59%左右,在世界上是升值幅度最大的货币之一。尤其是最近三年多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2%左右。在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全球贸易严重不振、我国出口面临困境的情况下,我国并没采用“货币贬值”方式谋求短期出口竞争优势,而是以自身长期的贸易信誉为本,坚持不采取竞争性贬值,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事实上,从全球范围看,采取“货币贬值”方式谋求出口竞争优势的国家不少,其结果是造成全球性“货币战”,使出口形势进一步恶化,也加剧了国际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相比之下,在世界经济复苏依然脆弱乏力、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依然突出的形势下,中国以自身的长远利益和信誉为本,在稳定价格、稳定生产、稳定出口、推动经济复苏方面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为维护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压舱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