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可以证券化吗?
近日,工商银行正在运作的“工银融智”资产证券化业务引起市场关注。有国内券商分析师认为,此业务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其盈利模式有待观察。而此前,农行也在进行同样的尝试。记者就相关具体问题向两家银行求证,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未获得回复。
业内专家认为,从国际经验看, 资产证券化本身是一种很好的融资工具,解决的是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资产证券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不好容易造成诸多问题。
所谓资产证券化,是指银行通过对传统信贷资产进行组合,并将其以分摊信用风险为代价转化为流动性较强的资产,进而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或战略合作伙伴以获取现金流的金融交易。
此次工商银行推出的“工银融智”业务,是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存量企业贷款进行打包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将基础资产权益分为若干个单位,向市场发行有价证券。简单地说,就是在资产证券化平台将一些银行的有息不良资产剥离出来,组成一个资产包,然后将其出售给证券化平台,该平台再对资产包进行拆分、重组,设计相关产品。
有评论称,“工银融智”可被视为“大型银行业不良资产证券化交易”。因为被证券化资产都是存量企业贷款,也就是银行的不良资产。而中国首批个人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建信融誉2013年个人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于2013年10月成功上线交易,也是依托于建设银行个人信贷资产。
据业内人士分析,“工银融智”业务与此前农行推行的“资产委托理财”业务模式很像。通过资产池的分级,把风险等级相近的资产归集到一起,由高至低形成不同档次的资产卷。从模式上看,“工银融智”与“资产委托理财”在理论形式上相似。不过,前者是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资产分离出来,完成出售;而后者是农行建立类似资产证券化平台,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回购+转售”。
那么,商业银行可否借助证券化来转移、分散其信贷风险呢?
“从国内外经验看,通过证券化来转移、分散信贷风险是可行的。”天则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樊纲告诉《经济参考报(微博)》记者,美国以及欧洲、日本的证券化都很发达,他们银行的基础设施建设、住房抵押贷款等,很多都通过证券化来实现资产流通和风险转移。“但是,我国目前在银行体系、债券市场、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评级机构等方面都还不具备全面推行资产证券化的条件。风险无法有效转移,加之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一旦银行大规模推行,其风险有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他认为,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应通过提高风险准备金、调整资金配置方式以及培养存贷款市场等,来缓解信贷紧缩现象。
樊纲表示,提高风险准备金,对银行而言并不过分。因为此风险准备金并非“备付金”,而是有专门的用途。相应地,其利率要比一般存款利率低很多,银行可以将这一部分低利率资金投放到风险较高的零售业务中。
“如果银行不愿提高风险准备金,那么就需要对存贷款市场进行调控。”樊纲说,“以前我国存贷款市场都是卖方市场,银行掌握话语权,但现在形势不同了,需要培养贷款的买方市场。也就是说,银行间不得互相拆借,而只能通过信用评级和抵押等方式,从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投资者那里获取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