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古语怎么说?
1.《礼记·中庸》篇中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之语; 2.西周时期就有学校之称了,比如《礼记·王制》中的“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设学校,延师教焉”; 3.在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都有设立的学校,如鲁国的泮宫、卫国孙武子庙及学室等; 4.秦代,始皇帝统一中国后,设立了京师大学府与郡县学,从此有了官方承认的公立学校; 5.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了太学。太学生除享受官费待遇外,还可以兼任地方上小吏的工作。太学的教师由博士担任,人数不少。太学下设有小学,负责教10岁以下的儿童认字读书。此外还有以教授法律为主的律学,和以教授阴阳五行等卜筮之学的五行学; 6.魏晋南北朝时,官办的学校称为国学或太学,私立的学校称为乡学或私学; 7.唐代以后,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存在,其下属有太学、四门学(培养贡生的学校)、律学、书学、算学和医学等六学部; 8.宋朝的国子监直属于尚书省之下,分为太学和武学两部。此外还有设在地方的州学和县学; 9.元明清三代基本沿用宋制,但武学独立出来,并且由兵部直接管理。另外明代还在北京和南京分别设立了国子监和南监,作为中央和地方的教学中心;清则在京师地区形成了以翰林院为中心的学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