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留影代表什么生肖?
“扫地留影”是指“扬枝拂尘”,这个成语出自《晋书·宣帝纪论》,原文是:“躬行礼乐,教以诗书;兴起田园,耕植山泽;扫地为殿,挥尘设席;倾覆钟鼓,却坐弹棋;横吹笛子,诵咏诗章。日就月将,学勤业广。”…… 这里把司马懿的勤学能文与“扫地为殿,挥尘设席”联系在一块儿,形象地展示出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可敬面貌。 “扫地为殿”“挥尘设席”用的是汉代典故。 东汉著名的政治家桓谭曾任太傅府从事,有一次他向汉光武帝刘秀献舞,不料跳到一半,音乐停止了,原来刘秀觉得乐曲旋律太舒缓,于是命人取来扫帚,让桓谭“扫地为舞”!(见《后汉书·桓谭传》) 至于“挥尘”的典故则和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有关系——他们一边高谈阔论,一边随手掸去落在身上的灰尘。
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里提到这些名士的时候,引用了一段晋代文人陆机的话——“披卷凝思,如见其人。” 我很好奇“举一而反三”的司马懿到底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度过他的青年时代,又是在怎样孜孜以求的氛围中成长为一位著名学者的。 我搜索并阅读了与这位古代名人有关的很多文献,发现一个现象:他几乎从来没有像“头悬梁、锥刺股”的那位苏秦一样挑灯夜战、苦苦思索。恰恰相反,他的“苦读”背后有一大堆随从弟子,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做保障。
比如说他在洛阳期间,“客有问无方先生(按:司马师之名)曰:‘昨日参卿之书,才藻艳逸,颇似相马,何得如此雄俊?’答曰:‘此是元始自然之力。’” 又过了些年,他被封为太尉,当时司空王朗想和他交流,便给太尉府送去了自己写的经书注疏。没想到过了几天,太尉府来信说,经注太多,一时看不完,请您再送来点。 王朗哭笑不得,但转念一想,人家可是号称“好学”的人啊,不能不给面子,于是便让人再送些过去。这次送过去的经书注疏刚放下,有人报告太尉府,说是司徒府也送来经注了。王朗纳闷,这趟往返得多少路程啊,怎么这两府像是商量好的? 他连忙派人去打听,结果得知真相,令人叹服——原来是太尉府的人先派人来通知,说太尉准备仔细研读您的著作,还请多多赐教。
第二天,司徒府的人马就到了,手里拿着的果然都是注疏。 这就叫做“不劳使者,自致相闻(不用人工传递,书信自动来到)”。 王朗称赞道:“此所谓‘以人之密,追复以密'者也……真所谓‘博闻多识’矣。” 这篇记载见于《晋书·王朗传》。我查阅了多个版本的古籍,发现这段故事存在差异。有的是“以人之密,酬又以密';还有的是“以人之微,酬仍以微'。看来这是魏晋时期流传的一种笑话,嘲笑那些学识卓越的人居然也会有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