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怎么产生五行的呢?
简单说,阳就是太阳,阴就是月亮。(此二者的关系用现代语言来讲叫“电磁力”) 但古人发现,光是阴阳两者彼此单独存在时,并不能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因为有些自然现象只有阳气没有阴气(或仅有阴性能量)和有些自然现象仅有阴气而没有阳气是无法理解的。于是古人把阴阳二者放在一起,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可以互相转化、周而复始的运动规律——“阴阳消长”。 这种运动规律可以概括为如下数学函数: y=\pm \sqrt{x} (其中y代表阴阳两气的含量,x代表时间) 这个函数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正负号始终在变化,其二是在某一点处,阴阳总是平衡的。
为了研究方便,古人类比地对这个方程进行简化,认为其存在一个“中点”,即当x=0时,y值等于零。也就是说,阴阳之气在这个“中点”达到平衡状态。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引入了“中气”的概念来描述这个“中点”——用现代语言来说,中气就是个“焦点”。
这个“中气”并不是真正的气体,而是个抽象化的概念。但它的作用却类似于现在的“质量”——因为它既承载了阴阳两种气息的数量,同时又决定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密度。
有了这个“中气”后,上述阴阳方程就变为: y=\pm \frac{m}{\sqrt{x}} 其中m是个常数。 这个新的方程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解: 当 x=\frac{1}{4m^2} 时,有 y=0 也就是说当太极图形中的两条弦长度相等且垂直时,阴阳达到了平衡。此时阴阳之气在一个相当狭小的范围内上下移动着,但它们的总量保持不变。 如果阴阳之气总是在太极图中央相互转化,那么宇宙中的万物将永远没有稳定的状态。幸运的是,这种情况并不会真正发生。正如你身体内的荷尔蒙激素水平不会总处于太极图那样的平衡状态一样。
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各种生理功能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如生长素、甲状腺素等这些激素的水平就会受到下丘脑、垂体以及细胞自身反馈机制的影响而不再严格遵循上述阴阳平衡模式。尽管中医理论中阴阳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它并不是影响万物生长的唯一因素。换句话说,阴阳虽然重要,但并非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