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定都北京?
先引用一句梁启超的话作为引子,这句话恰到好处地描述了民国初期,国民政府选择首都时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可能的选址: “盖中土之京师,既不可守,而京外之都城,惟津(天津)、保(保定)二处,则又皆为海所绕,为敌所窥,均非适当之国都所在;且京师自庚子以后,民穷财尽,百业萧条,若再加重大规模之建设,民生更觉痛苦。于是海上的问题,遂成为我国都建设上最大的一个问题。”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的首都问题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想守着老北京,可钱没有够建的啊;想去北方另起炉灶,可国力实在不允许我们再折腾了;往南方建都,可南方人不愿意啊;去西北、东北、华北乃至江浙等地另选新都,又不甘心放弃旧都的种种好处和便利。
正是在这种纠结之中,一个所谓的“新都会”开始酝酿了——“所谓新都会者,不以古都及通都大邑为立都之地,而于其地之近于沿海者,择要筹谋,经营建筑,使之变为一个新首都。此必新都会之意义也。”——引自蒋廷黼《中国建国问题》。这个“新都会”就是今天的南京。
袁世凯死后,北洋各派系矛盾激化,张作霖不听劝阻进驻关内,国民党势力逐渐扩张,而当时江南经济发达,人民生活相对富足,又远离战祸,所以被选中作为未来的新都。1927年北伐战争后,国民政府迁至南京,开始了在南京“奠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