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资金过多的企业?
首先,明确一点概念,“资金”和“货币”是有区别的。从字面上理解,“金”代表的是实物形态(实际存在)的货币,而“币”代表的则是可以充当交易媒介的货币。因此严格讲,只存在“货币资金”的概念。 理论上讲,任何一笔款项只要能及时付清,都可以作为货币资金使用;但只有银行提供的贷款、债券等能够以合法的方式顺利转换成现金或等价物质,才能成为企业的货币资金。其中不能直接用于支付,需要先转换为其他形式(如现金)后才能使用的款项称为受限货币资金。否则就是非受限货币资金。 其次,分析货币资金过多的原因。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充足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除购建固定资产等少数项目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外,一般都需要有一定的现金流入,当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时,通常会出现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增加的现象。但如果销售收入大幅增加,利润也同步增长时,通常不会出现这种情形,这时就要怀疑是否存在隐藏的收入或费用,从而影响利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了。如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充足不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则要检查是否因为预收账款的增加所致——即收入可能没有实质上的增加,只是收款动作加快了——这种情况通常是不符合行业特征的,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核查。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充足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应该是负值,即“投出去的钱”比“进来赚的钱”要多,如果出现了“进来的钱”比“投出去的钱”多的情形则需要进一步查明原因。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 无论是发行股票还是发行债券进行融资,都会发生相关的手续费或经纪费,这些费用一旦超过预先确定的限额就应该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不按期融满所需资金的话,还会发生额外的利息支出,这些都应该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中反映出来。 如果上述三项中的任意一项出现异常,则可能是货币资金过少的理由,需要进一步审查相关账户,追查至原始凭证。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对于实行会计准则转型的企业,有可能出现前期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导致当期财务状况恶化,出现货币资金短缺的情形。此时应当充分关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充分性及其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