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五行为什么?
“五行”这个名称,首见于《尚书·洪范》篇中。该篇论述帝王之治国之道时,把“五行”列为首要内容,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五行”的具体涵义就是:“水曰润下,火曰炎上,金曰从革,木曰曲直,土曰稼穑。润下作酸,炎上作苦,从革作辛;曲直做酸,稼穑做苦。阴阳相和,化生万物。”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相生、相克”的道理,但已经有了“阴阳”概念(即后来的阴阳学说),并已经将“水火金水土木”具体定位在“阴阳”之中了。
到了战国后期,燕国卢绾相秦昭王的时候,有齐人驺衍,善辩,谈论阴阳五行,游说各诸侯国。他所讲的“阴阳五行”已经具有相对完整的体系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他的理论: “其言虽不中,乃自阴阳、四时、八节,十二辰之序,足以发万事之理。” 邹衍讲“五行”,首先分阴阳。他说天下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与阳两种属性,而万事万物都由五种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依次是“水、火、金、木、土”。至于阴阳如何分配呢?他举例说:“天为上,为阳;地为下,为阴。”“东方属木,主仁;西方属金,主义;南方属火,主礼;北方属水,主智;中央属土,主信。”这样,在“五行”中,每一个元素都被赋予阴阳两种属性了。其次谈循环。他说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水木火土金”;而相克则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每一组元素之间都是阴阳相对的,并且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是一个不可扭转的永不停息的运动过程,即他所说的“无穷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