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在五行是什么?
《礼记·檀弓下》有载,春秋时期晋国世子晋怀公之孙晋文公重耳,即位后追谥祖父为晋武公,父晋献公为晋襄公。“晋”这个封号的正式建立时间是在晋侯姬圉死后(公元前676年),而此前,重耳、襄公的先祖世代都被称为“晋侯”。 又因重耳、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祖先,故后世称之为“晋武王”“晋忠武王”等。
此外还有史书记载了重耳的儿子晋惠公曾用其祖爵号为“晋侯”。那么,既然“晋侯”和“晋公”都是重耳的封号,为什么他的孙子襄公即位后,不再称“晋侯”了呢? 据传,鲁僖公元年(前659),晋候与鲁僖公盟于扈(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南),其誓曰:“文、襄之际,诸侯莫朝。大夫冒犯,无所不至;君辱未报,臣卒有罪。”(见《左传·僖公二年》)“文”就是晋文公,“襄”就是晋襄公。 按周代制度,大国诸侯出国时,随行之臣要宣誓不背叛主权者,誓词是君主的名义发布的,所以这种誓言又称“主诏之命”或“辞令”,由执政大臣读出,天子、诸侯的受命者要当庭复诵誓言内容。晋侯的誓师之词虽不见于经传,但鲁僖公的记载应是可靠史料。 “候”字下从“口”表示说话要谨慎,不要出口伤人。可见当时晋国的政治还是比较清明的,晋侯的地位也是较为稳固的。
然而到了晋襄公时,情况发生了变化。据《左传》记载,秦穆公墓祭祀时突然发生离奇事件——祭场上冒出大火,把参加祭祀的秦国大夫公孙枝烤熟了…… 这事显然很离谱,秦穆公大怒,派人去骂晋襄公:当年我先君晋惠公答应把女儿嫁给秦穆公当夫人,结果到了约定日期,晋惠公却反悔不让姑娘出门。我伯父秦宪公为此攻打晋惠公,可是还没打到就病倒了。临死时他叮嘱我们再也不要和晋惠公打交道,他的儿子晋悼公时我们才与他和好。现在你父亲晋厉公刚刚去世我就来参加祭祀,你居然如此无礼! 现在该说说这次祭祀的火咋能灭呢?原来火是从大门底下进去的。门底下有个通道叫“户”,此处用火是“户”的意思。古人祭祀都选吉日,还讲究“吉月”,这里的“月”指的是“朔月”,意思是每月初一。初一是农历一月最吉祥的日子,这一天如果发生坏事,那这个月就都别想顺利了。 秦穆公墓室中祭祀用的器物全都不是新的,这说明秦穆公生前勤俭持家,把国家治理得很强大。这样的君主自然不会无端受到侮辱。于是秦穆公派遣使者告诉晋襄公,说我国国君对此次事件感到非常痛心,希望您也引以为诫。 听了这话,晋襄公很是羞愧,马上派人到秦国道歉并送上礼物。秦穆公接受了这些礼品并亲自到城外迎接晋襄公,两国的裂痕这才得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