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上海有多辉煌?
1937年,上海的人口达到284万(当年全国人口不过4.9亿人),比建国初的1953年还减少了6万人;但1937年的上海面积仅622平方公里,而1953年的上海面积则高达634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在60年间,上海的建成区扩大了整整10倍! 这么快的城市发展速度,只有二战后的日本能媲美。
当时上海有5座火车站和1座机场,每天往返于各地及国外的客货运列车达200多列。到1939年底,连接苏、浙、皖三省,北起徐州南至镇江市的沪宁铁路复线建成并通车;同期建成通车的还有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至光耀桥的桥梁。这些工程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发展。
当时的上海市区有内环、外环快速路以及沿黄浦江的“南苏州路”和“北苏州路”,这些道路的路面都是宽阔的大马路,两旁种满了香樟树。整个大上海非常干净,没有多少自行车,也不见电动车等代步工具,路面也很少出现坑坑洼洼的情况。
那时的上海除了黄浦公园(原名北苏州公园)之外,公共绿地并不多,因此被称为“赤色魔都”,与之相对的还有一座绿色成都。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1939年起,上海开始建造“公园汇置”“绿园路”“中山北路绿荫大路”以及后来的“静安公园”“新华绿苑”,市民们终于能有地方散步休闲了。 当然,那时候上海最大的公共花园并不是现在的静安寺公园,而是位于番禺路、武定西路和万航渡后路的镇宁公园。
由于战争的影响,这座占地近5公顷的公园被一分为二,一半属于番禺路,建成了番禺公园,一半属于万航渡路,叫做万航渡公园。这两座公园在当时都很受欢迎。 南京西路的石门二路还修建了一座规模很大的石门植物园。虽然这座植物园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但我们可以在图中找到它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