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研究五行?
这个问题比较大,我的见解是: 1、五行的本质是什么? 五行的本质是一种古人对于世界认识的一种模型,这种思维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巅峰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个时期正是百家争鸣的年代,各个学派纷纷建立自己的学说,而各种学说也互相辩驳和吸收;而五行就是那个时候产生的(当然,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原始宗教)——它最初只是作为解释自然界现象和人类社会变化的一种工具性的理论体系而被提出来的,而不是一种哲学上的终极答案或原则。 所以我们现在要探讨的是,五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描述世界的模型,而不必执着于它在哲学上具有多大的意义。
2、五行是怎样形成的? 这个其实比较简单了,当时的人们把世间所有的事物都纳入到这个模型中来加以归类,比如木代表东方,属春天,主生长,火代表南方,属夏天,主繁茂等等……而所谓的“行”,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属性”的简称而已。至于为什么选五行来代替这些属性,我觉得是因为它们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五作为一个数字来说刚好合适,不多也不少;二是阴阳的属性太抽象了,不好理解也不好使用,相比之下五行就比较具象化一些。所以最终人们就把这五个字给确定下来了。
3、五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这部分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首先我先介绍一个东西叫“纳甲法”,它是一种将八卦与六十四卦分别与金木水火土对应起来的方法,具体可参考下面这张表: 那么现在我们就可以从这套表格中看出一些东西来了: 第一,上面列出的每一组卦都是“上下爻相反”的关系,也就是说第一组的卦就是第二组的卦(上卦下卦都颠倒位置)。 第二,每一组中的两卦又都是“相异相乘”的关系,比如说“离坎”这一对就是“异相乘”。 第三,每两组之间又是“一阴一阳”的关系,比如“乾兑”为“阳遇阳”,“震艮”为“阴遇阴”。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五行之性”那一节的内容,会发现其中除了有五行的属性之外,还有它们之间的生克制化的关系,而这些性质不正是用“相异相乘”“上下相反”“阴阳相遇”这样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吗?因此可以说五行其实就是一个以八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二元逻辑系统。这个系统的特性就在于,只要满足上面的三个条件,就能构成一组五行,并且这组五行必定是彼此相生或者相克的关系。而这个规则也正是后来五行算命术所赖以建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