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字在五行中属什么?
“宜”是一个会意字,其本义是合适、适宜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得很清楚:“宜,所安也。从宀从矢。”“宀”是房屋之意;“矢”是箭,引申为直、正、当等意思。将“宀”与“矢”放在一起,表示箭入屋得当,也就是恰到好处了。
由于这个本义太抽象,所以又出现了一些借义和衍义。如用弓射箭要拉开弓,拉就是张开的反义,因而有了“张”的假借义;又如,古代打仗常常有阵势,而“一”的象形就是一个人面向着前方站立的样子,因此“一一”也就有了行列的意思。后来由行列就延伸出许多新的含义,比如排列整齐的队列叫“仪”,像仪仗一样用于礼节的器物称为“仪仗”等等。这些意义虽然都和“宜”有关系,但已经不算是直接的意义了。 所以,我们现在的“宜”都是借义而非原义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它的这些衍生义的属性来推知它原来的性质以及它在五行中的归属。
“宜”的第一个衍生义是“适宜”之义,而这个适与宜都同属于会意字范畴。它们都是由两个不同意义的汉字组成的会意字。这两个构成它们的汉字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内涵,一个是足(走之底),一个是不(大写的“人”或短横)。“足+不=適”可以理解为“走路不稳”或者“脚步不能正常行走”,那么这种状态就不适合行走了。反之便是“适宜”的状态了——可以很好地行走。
第二个衍生词是“仪”,“仪”由“一”和“戈”组成。我们知道,在古代,兵器的制造工艺最高,而且兵器也是权力、地位象征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古人常用兵器的特点来喻指事物的特征或者说特性,例如“刚”、“坚”之类。这里的“戈”是战戈,是一种具有长柲、加装斧刃的短柄兵器。根据古籍记载,戈的长度一般是二尺八寸左右,也就是说它的长度大概是1米出头一点。而“一”是指人的一根手指头。因此,“仪”这个词其实就是在说,一个手持戈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他的身高大概就是一个手指头的长短。这显然是个很矮的人的身高。据此判断,“仪”的属性应该是高的。高和低相对而言,低为阴,高为阳;一为阳,多为阴。所以“宜”的属性应该为阴。由此可断定宜在五行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