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清波门在哪?
在清河坊历史街区,有一条南北向的街道叫“清波门路”;在西湖风景区,还有一个名为“清波门外”的景点。两者都跟清波门有关系吗? 其实,这两个“清波门”的称呼都来自南宋时所建的清波门。 说清波门之前先来说说南宋时的杭州城是如何布局的——宋高宗赵构建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后,将南京(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建康府,但宋朝的南渡皇帝们并没有放弃杭州。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正月,宋高宗正式定都杭州,并将杭州称为“临安府”。
为了彰显皇城气派,在杭州城的中央修建了内城东、西、北三面城墙和城门,南面城墙保留北宋时旧有的十座城门(注:北宋时杭州城有十一条主要河道穿城而过,河上共有十二座桥梁,由此得名“十桥十二洞”);而在杭州城的东北角和西北角分别修造了两个城门,即“朝天门”与“拱宸门”——这是杭州城区最早有的两个城门。
另外,在南墙外还开了一个南门——“润州(今镇江)仓门”。而现在的清波门位置,在南宋时正是由两座城门——清波和涌金组成的,它们都是临安城北面的二城门。
关于这座清波门的建筑形式,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只能从《都城纪胜》中寻找一些线索: “涌金门上,列肆三五间,卖小茶饭、供酒令,谓之‘酒市’。又有大小瓦舍,勾栏甚众,大瓦之瓦舍,多聚艺人,教唱诸宫调,亦呼‘瓦子’……”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清波门一带应该有不少店铺和娱乐场所等。
至于为何取名为“清波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为这一带水网密集,故称“清波门”;另一种说法是这里的民居以青砖砌成墙体,显得干净清爽,故得此名。不过,这两种说法似乎都有些道理。 现在提起清波门,很多人会想到这里著名的美食“虾爆鳝”和“葱包烩儿”。其实在南宋时期,这里的景色要比这两道菜更为诱人:从拱宸门内河道进入武林水港,沿着岸堤一路缓行,两边垂柳拂水,微风轻拂,远处小桥流水,人家炊烟袅袅……好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