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央生肖?
“中央”这个概念,是相对于“地方”而言的。早在先秦时期即有此说法,《国语·周语上》载: “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属官五十人,为两府分治。天子之武职,曰大将军、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左右卫将军,十二监军使者。属官一百二十人,为三府分治。” 这里提到的六军,就是周天子的六大军区,也就是所谓的天子的“中央”。这六军的司令,就是所谓“四帅”: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大司寇。
秦灭周后,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队,御史大夫管监察,合称“三公”。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负责人,又称“二府”。
汉承秦制,汉武帝时又设立内朝,由尚书台的负责人主持日常政务。这样,三公或曰“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就成了中央政府的主要组成部分。
东汉时,以尚书台主持政务,三公不再负责具体事务,渐成荣誉职务,成为“中央”的代表。后来,虽然三公的称呼没了,但是“三府”的称谓还在。唐玄宗时,为了显示对祖宗制度的尊重,恢复三公之名号,作为天子身边负顾问议事之尊,而宰相之职务并未改变。
宋太祖开国之时,为了表示与五代末年藩镇割据局面的不同,特别强调中央集权的一元化领导,于是废了唐朝以来的中书门下及三省制,改为“三司制”,即中书门下改名为参知政事厅,主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称为“六曹”。
北宋时的“三司”,是个权力很大的机构,甚至能够直接指挥地方上的驻军,有点超越唐贞观时的兵部尚书的权限。不过,这个三司的首长并不称相——宋朝时,虽然也沿用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之称谓,但相的地位并不高,时常由亲王、宗室或者宠臣担任,而且也不负责具体的日常办事。真正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属于执政官群,即所谓“执政”们。
到了元代,设中书省总揽大权,作为地方上的行省建制,直辖于中书省。
明代废除中书省,由皇帝亲信大臣组成内阁,充当皇帝的咨询机构(相当于汉代的昭玄府),并取代原来的六部,成为中央政府的首脑机关。明初,六部尚书的职位很高,甚至可以与殿阁大学士平起平坐。但到明朝中后期,由于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再加上皇帝越来越懒,连早朝都不愿意坚持,因此六部的实权渐渐被削弱,只好在内部斗来斗去,寻求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