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是什么生肖?
“甑”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非哺乳动物,而且非常神秘,身上藏着数个秘密。 先来看看它长什么样! 这只“甑”不是普通的器皿,而是汉代的陶制蒸锅。 锅身有数十个透气孔,侧壁有提梁,还有两个把手,做工细致,造型美观。
它的直径达42厘米,高度也有36厘米,体量庞大,非一般人能用。 “甑”里面能放多少食物呢? 打开它,就可以看到里面的容量真是大得惊人。一个人吃不完的米饭,可以倒在里面,盖上锅盖,让饭菜保温,甚至可以让它发酵,产生酸味,进而做酸奶喝(这招我试过,确实有效)。
不过,“甑”最神奇的地方不在于它的保温性能好和容量大,而在于它独有的蒸煮方式——底部加热,锅内空气膨胀,使水沸腾后蒸汽不断上升,利用蒸汽把食物蒸熟。这与如今用电饭煲、电炖锅等器具蒸煮的食物原理是一样的吗? 中国古代没有普及铁锅,人们普遍用铜或者锡制作炊具,“甑”的制作材料也多选这两种金属。《战国策》记载,越国向吴国进献“百金之钟”,而“钟”其实是一种铜制的蒸锅。 除了“蒸”这个功能之外,“甑”还能做什么呢? 由于“甑”的侧壁有一层隔水设计,可以防止米饭和水溢出来,因此还可以用它来熬汤、煮粥。 另外,因为它是陶器,还具有非常好的透气性,可以用来发酵米面,制作馒头、包子、饺子皮等等。
从商周时期开始,直到魏晋南北朝,人们都喜欢在餐桌上摆上蒸笼,把各种时鲜蔬菜放在上面蒸着吃。比如《诗经》中有提及的“庖厨具餐”中的“具”就是指烹饪中使用的各种工具,其中就有“烝筐”(zhēng quāng,蒸篮),说明古人已经会用篮子蒸菜了;而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园园篇》里有“金盘麒麟肉,玉箸凤凰雏”,用的“箸”则是筷子,说明当时的筷子已经是瓷器了。 而宋代开始,中国人主要用瓷碗来吃饭,而“膳”也由古代的“杂俎”进化为“指饭食”。于是,“膳”和“馔”都被用作指称酒饭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