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兔的怎么分五行?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一个概念,中医看病讲究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这个五行的概念是怎么来的呢?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把五行与五脏相配,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脾属土,肾属水。 到了战国时期,《庄子·秋水》中有“五行,赤五色也;五脏,五脏神也。”将五行与五时的关系联系起来,并且首次出现青、黑、黄、白、红五色。
秦越人《难经·二十二难》提出“心主五色”,“肝色青,胆色碧,肺气白,脾色黄,肾色黑”,这里五色与五脏紧密相连,可见古人已认识到人体肤色是可以反映五脏功能的。 东汉著名医学家王叔和在此基础上编写了第一部脏腑经络辨证医书《脉经》,书中首列“平脉法”一章,详细阐述了人体各部位所主的经脉及对应的时辰,为我们了解经络和时辰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进一步指出“五脏六腑之俞,各有腧穴”,并列表说明各俞穴对应的时间。 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在孙思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认为子午流注之法源于黄帝,并以甲子日作为开始推算的日子。
时至如今,子午流注仍然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对于人体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行依然为很多人所不理解。其实,如果大家能够掌握五行的道理,对于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后续的学习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那究竟什么是五行?它又是如何来的呢?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它是古代先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得到的经验总结。 在自然界,春天草木生发,夏天万物茂盛,秋天树木凋零,冬天万物蛰伏。这四个季节交替变化,生生不息。先民们观察到这种现象,用抽象的思维把它们概括起来,就用了一个很形象的名词来表示它们的运动状态——五行。 “行”在这里是指运行、流动的意思。五行其实就是形容世界上各种事物都在不断地生长、衰退、再生、恢复的过程。 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五行其实是元素周期表中5种元素的属性。它们是碳(C)、氮(N)、氧(O)、氢(H)、氟(F) 这5种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它们都是中性元素,化学性质都很活跃。它们之间的差距只是电子层数不同,C缺一个电子是+4价,N缺一个电子是+3价,O缺两个电子是+2价,而氢和氟各只有一个电子,所以可以形成多种化合价。正因为5种元素有类似的性质,又因为化学价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特性,这就导致了世间万物的千差百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