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是属什么五行?
“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 《周礼·春官·大师》载有掌管六诗的官职:“大师,教六诗:曰风,曰雅,曰颂,曰言,曰语,曰兴……小师,教六诗,曰风,曰雅,曰颂,日诀,日俗,曰国,曰事。”六诗中的前五诗与今天的文学样式大体相同;最后两诗则比较特别。“乐记”中称它们为“二舞”或“四舞”。
“二舞”指《大武》和《大章》,“四舞”指的是《云门》、《赤雁》、《灵星》和《雩坛》。这八首诗(歌)与现在的诗歌在形式上已经相当接近了。但它们的产生却有许多特殊的规定性。 比如作《大武》时,乐队必须由六十四人组成,而且其中的击鼗者还必须由奴隶充任等。这些规定性的确很令人费解。
但是,若将这八首古诗与《周礼》中相应的礼仪制度加以核对,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看似奇异的规定其实大有道理。例如《大武》的八首歌曲与其对应的仪式正好形成一种环环相扣的程序链,而每首曲子在仪式中的位置似乎又被事先设定好了一样——第一首在开始部分唱,最后一首在最后进行总结陈词。这种严格的程序性正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有章有序”的特色。 而其他几篇古诗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每一篇都有它们对应的礼仪场合。因此《诗经》虽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但实际上它所收录的作品却无一不是配乐演奏的乐曲。
中医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古代先民在生产、生活中的五大类现象。把宇宙万物分为五大类,叫五材。五材各有所长,只有相生相助,才能共存。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木的特性是能曲直。曲直引申为凡厥生长、升发和条达之象。春天,东风吹拂,天气变暖,草木茂盛,动物繁衍旺盛,人的性情变得舒畅而活跃。因此,春天与木德相应。
东为木之方,在人五脏为肝胆。胆能分泌胆汁,在消化系统中还有疏泄、通调的作用。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疏泄、调畅气机的功能。肝胆疏泄调达,则血脉通畅。
2、火的特性是炎上。炎上引申为温热、上升之象。夏为热季,阳长阴消,日照时间增长,雷雨增多,暑热的气候蒸腾着万物向上、向外、热烈繁茂地生长。因此,夏天与火。德相应。
南为夏火之方,在人五脏为心小肠。心有推动血液运行,主持血脉和调节精神的作用。小肠有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作用。炎热之夏,滋养着万物和人体的生长。
3、土的特性是稼穑。稼穑是种植庄稼的意思。引申为生化、承载、培植之象。四季中,夏秋衔接的长夏季节中,雨水较多,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结实繁衍,也利于生物的孕育,因此,长夏与土德相应。
中央是土德之方,五脏为脾和胃。脾和胃都具有接受、容纳、转输、升清而降浊的功能。因此,脾统为气血生化之源,胃则为水谷之海。人体的营养来自饮食,饮食之营养是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而布达全身的。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充盈,五脏、四肢、九窍得到营养而健康,故脾与胃为后天之本。
4、金的特性是肃杀。肃杀引申为沉降、收敛之象。秋季,金气澄清,天气干爽,气候凉而转寒,雨水减少,庄稼收成,果实成熟,因此,秋与金德相应。
西为秋金之方,在人五脏为肺和大肠。肺有主气而司呼吸,通调水道,输精于皮毛的功能。大肠的生理功能为主传化糟粕,吸收回流水分。秋金主降、收敛与肺的大司呼吸,大肠传化糟粕的生理功能相应。
5、水的特性是濡润和寒冷。濡润引申为滋润、下行之象。寒冷引申为闭藏之象。冬季严寒,雨水凝作霜雪,草木凋零,动物蛰伏,万物生机潜伏,引而待发,因此,冬与水德相应。
北为冬水之方,在人体的五脏为肾和膀胱。肾有主持骨、内藏精气、调畅生殖功能及调节全身阴阳平衡的作用。膀胱贮尿排尿,为州都之官。寒之冬,人体代谢降低,贮藏精气,等待来年生机再度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