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在五行属什么?
“啊/喔”等音节的语法化研究,可以追溯到近代汉语音韵学。近代音学者发现,这些音节在古代是辅音字母,属于声母范畴;而到了现代汉语中,它们变成声调符号进入了声调系统。于是,关于其来源的种种假设便应运而生。 “啊”字的古音形态为[a](简作[ɑ])。李方桂认为它来自一个以 [a] 为介音的复辅音声母 *pa.ja,例如吴语中的“一”字。赵荫棠认为,“啊”源于一个以 [ɑ] 结尾的复辅音声母 pa'u 或 pu'u(《现代汉语八百词》)。袁家骅、王力、张均如等人则认为“啊”与“欧”同属一个复辅音声母,并认为这个声母来自古代汉语的*əbɔː~*əpɔː (《普通话小词典》)。另有学者认为“啊”来自*apɐʔ,“欧”来自*oːk̚,二者合流形成了现在的“啊”字(《现汉》624页)。
上述各种观点,除了李方桂认为“啊”的字形来源于一个以 [a] 为介音的复合辅音声母之外,其他各方对于“啊”的来源看法大致相同,都认为它是由两个音节的声母合并而来。这种由二字节声母合成的现象,学界称之为“联绵化”或“紧音化”——在现代吴语中,这类双音节声母还经常保留着。
那么,这种“紧音化”是如何发生的呢?根据目前的研究,它应该是在中古时期发生并完成了这个过程——到这时,以鼻音结尾的双音节声母,如“打达代底”,已经发生了鼻音化,变成了“搭大抵对”,而以塞尾双音节声母,如“多都独读”,也变成了“夺杜毒独”。
至于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目前的理论还无法阐明。有学者认为是受外来语言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是受邻近语言的影响,还有学者认为既受外来影响又受邻近影响……总之,这是一个有待继续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