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五行属什么?
道属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说明。但是,我们可以用“混沌”(CHAOS)来表示道,用这个西方的科学术语来表示道这个概念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和性质。
1 道的“混沌”性 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Leucippus,约前500年)提出,世界由原子构成;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前460—前370年)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认为宇宙是由无数平行排列的原子构成的。近代以来,人们一般把这一学派看作是现代科学的前身。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的理论。《庄子•至乐》中有这样的记载:“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这里的“大块”又作“太乙”或“太极”,指的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元。《庄子•秋水》中说:“万物殊类异形,皆顺气焉。……其名为布(不),其数始乎一,终于八,成于十。”这是指世界的演化是从“一”开始的,到“八”再循环回去到“一”,完成一次周期运动。这种一元论和循环论与现代人所说的物质波(matter wave)、量子力学中的态矢量(state vector)在观念上有着惊人的一致。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哲学家们已经掌握了关于原子的现代科学的很多知识。他们不仅阐述了原子的混沌属性——所有的事物都是由混沌开始的并且最终回到了混沌,而且指出了混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状态。
2 道的“整体性”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类似于现代系统科学中的整体高于局部总和的道理。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道德经》第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道德经》第34章)这里说的“一”指的是整体性的存在。老子还指出,整体性的存在是由每个组成它的部分所共同决定的。他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於无。”“有”就是具体的存在物,“无”是指一切存在物的总体。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使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天道无常,道法自然。”——这就是说,任何事物都由部分构成,各个部分相互作用形成了事物的整体性存在。
整体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一气”或者“一气化形”。《庄子•知北游》中说:“通天下一气耳。圣人之所以圣,愚人之所以愚,其根本在于知与不知‘一气’。”道教经典《太平经》中也说了类似的话:“天地万物,人之所见不同,缘阳气未定,阴气未消,故未见气,但见形。如阳气周流,无所不遍,则能见气矣。……此言气者,非惟天地之中,日月星辰之气也;乃人之气息,亦如是耳。一呼一吸,阴阳之道。若呼出复吸入,则为阴阳气尽复形,形实腹满,五脏坚固,肌肉磊落,五色光明。若呼出不复吸入,则为阴盛阳气虚,形瘦腹空,五脏空虚,肌肉削削,五色昏黑。”
总之,在道家看来,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有机体的细胞之中。要解决人类社会的问题就必须从整体上去寻找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