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丙子什么解释?
这个“丙子”,就是六十甲子中的一个,对应的是农历9月24至10月3日(公历2015年10月6日至17日),丁亥月丙子时。 这是生辰八字中的一个字。 它的意义在于其五行属性:
1、它是十天干之一;
2、它对应着五个元素:水、火、土、金、木;
3、它分别和十二地支相配,形成了六个组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每个组合对应一个节气,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每月两个,共六十对。这六十个时间节点的干支叫作“六十甲子”或简称“干支”;
5、根据这些干支的时间节点,可排出每一年的农历月份以及每一天的时辰。 对于每一个生日来说,都有其特定的干支表述,而这一天的天气状况、地理环境等客观存在,也完全能够用干支进行表述。这就是古人建立起来的“天人感应”系统。在现代科学尚未发达的古代,这种系统和迷信毫不沾边。实际上,这套系统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庞大,绝不是简单的阴阳五行所能概括得了的。
随着这套系统的不断完善,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现在通用的阳历日期是根据地球公转到特定位置即“春分点”时所确定的,而阴历每个月初一所对应的节气,也是通过这一体系而算出来的。 由此及彼,天干当中就有十个“甲”了! 当遇到“辛卯年乙未月……”这样的表述时,其中的乙未月并不是“闰五月”的意思,而是农历五月初五至芒种节的这段时间。
这里顺便说说农历和阴历的问题。很多人都知道农历是用来计月分的,它的开始那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农历每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或者“元月”。可是有人不知道的是,农历其实是大阳历(西历)和太阴历(朔望月)结合的一种历法。它的每个年份的开始并非从“朔”开始的,而是从“立春”(大年初一)开始。农历一年之间有两个“春节”,即正月初一和十二月末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