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说起凿壁偷光,那是我们小学就学习过的一则故事,故事讲的是东晋时的孙康,白天在家里没钱上学,只能白天放牛,晚上在地上铺一个褥子,借别人的光读书。当时,他还借来了《昭明文选》,有空就在被子上读,因为读得非常认真,所以很快就能读懂。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勤奋好学的人,却年纪轻轻便早早得病死了。真是天妒奇才啊!但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传说,传说当时诸葛亮的诸葛亮还未出山以前,住在荆州城外的一个小山村,白天就在山坡上读书,晚上回到馆舍后,就在墙上凿一个洞,用烛光映书而读。
诸葛亮能够闻名天下、成就千古威名,与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小时候,他就是在街边做生意的父母身边长大的。因为父母很忙,所以他经常是在店铺里玩大的。而且,他自小就非常聪明,也很机敏,善于机巧。诸葛亮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就学会一手好刺绣,他做的玩具鸟,可以展翅长鸣,做的玩具车,可以走路跑,做的玩具船,可以浮水面。特别是他做的木鸭子,在水面上漂的时候,如果船工在岸上走的话,鸭子就会从水中浮起来,如果岸上没有人走,这只鸭子就还是在水面漂着。
由于诸葛亮在家里面是独子,又是商人之子,所以他无所畏惧。在他14岁的时候,他就离开了父母,告别了家乡,去外面游历了。通过他的游历,让他看到了更宽广的世界,接触了更多人间冷暖,在他20岁的时候,他就做出了一生最重要的一个选择:他要出山了。然而,当他要去征战四方的时候,他却犯了难,他的兵书该怎么带着呢,总不可能一下背这么多书出去吧。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从家里带了个大灯笼,他在里面放满柴火烧,然后他就穿着厚衣服趴在燃烧的柴火上面,这样他的书就都不暖和了。于是,他就把所有的兵书都抱在怀里,然后离开了家乡。
自此以后,诸葛亮就没有回过家乡,也没有回过家乡的老家,在他出山以后,一心一意的谋臣之策,报效曹魏。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带着军师荆卿,带着一小群人马,就毅然的离开了曹魏,去帮助刘备了。从此,他的人生和我们的历史,就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但话说回来,从诸葛亮的凿壁偷光,再到他的梦中抱膝,还到他27岁最后一次出山以前的卧龙困丘,他并不是没有过机会,也并不是没有过前程,但为什么都跟他告辞了,为什么?因为他需要光芒,需要让他能够一战成名、流芳百世的崭头上露。他也需要借助于这样的机会,通过这样的舞台,来展示他那惊人的才华。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人的一生中,总会在不同的时间段,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但这些事,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或者短时间内无法解决,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去隐忍、去等待、去观察、去见识、去提升自己的能力,等到我们有了足以去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和机遇时,再做决定也不迟。那或许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我们自身当下这些个“问题”,也就都不是问题了。
但是,如果我们连这种等待的耐心都没有,连这种隐忍的魄力都没有,那么,我们即便一辈子努力的拼搏,可能到最后,我们的成果都会是疲于奔命,疲于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