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储蓄率变化原因?
先贴几个图 然后说观点。 1.2008年金融危机前,美国的储蓄率是稳步下降的(除19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两次战争时期外);
2.危机发生后,在财政政策和量化宽松的推动下,国民储蓄率大幅度增长;
3.但随着财政政策退出、加息预期和缩表进程,国民储蓄率出现回落;
4.但回落到一定程度后,又因TPP等举措而重新抬升。 目前国际社会的普遍看法是美国居民部门去杠杆,政府部门加杠杆。其实这反应的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财富再分配”进程。下图展示了美联储持有的美国国债和M2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64年大通胀之后,联邦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解决贫富分化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政府支出、税收、美联储货币投放等)。这些政策的结果就是:联邦政府的负债总额和美联储持有的国债都呈现爆炸式增长的同时,私人部门(主要是企业和社会大众)的财富却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增加。也就是说,二战以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在增税(对企业和家庭)和举债(发国债)的过程中,把本应属于民众的收入以税收的形式征收上来,并投入经济中以实现经济增长和解决失业问题的目的,但最终并没有让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由此产生的不满和怨恨导致了68年肯尼迪被刺和69年越战爆发。
为安抚民众的心情,继后的美国政府又开始大量给低收入者(主要是黑人)发放补贴(如食品券和住房补贴),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基建项目)。这一措施暂时缓和了矛盾,但巨额的国债和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的膨胀就像个无底洞一样吞噬着未来的收入。
73年和74年开始的两次石油危机又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负担,74年的减税计划成为当年政府最引以自豪的政绩。当然,后来的事实表明,企业部门和金融部门的收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普通民众手中(因为税收主要归联邦政府所有),居民部门虽然得到了更多的消费支票但是石油等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压缩了他们的福利。于是,这个“分配游戏”最终的结果就是:除了非洲裔美籍人士以外,白人中下层民众的的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他们对于政府的怨气越来越大。
里根上台以后,为了减轻政府的负担同时刺激疲软的经济,采用了供给学派的理论,大幅度降息,试图通过激励企业经营来达成经济复苏的目的。但这个政策的实际后果是促进了企业利润和股市的上升,而没有使中产阶级的工资和就业有所提升,于是贫富差距问题更加恶化。里根之后的克林顿政府虽然在缩小贫富悬殊方面做出努力(加征消费税),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趋势令这一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进入新世纪,贫富悬殊已经到非常尖锐的程度:占人口20%的最富裕群体获得了国家税收收入的45%,而相对贫困的人群只拿到了4%(参见URL,PDF下载)。金融危机前夕,美国的平均家庭储蓄率只有3%左右(参见IMF WEO数据库),这实际上意味着中产阶级已经失去了通过各种储蓄的方式来为未来做准备的机会。
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中产阶级既不能利用储蓄来应对失业风险又不能依靠家庭的抗风险能力来实现复兴。相反,政府采取的政策却是向低收入者(主要是种族)发放现金补贴,从而进一步拉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
目前看来,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改革方案,这种失衡的状况还会持续下去。虽然TPP可以期望带来GDP增长的动能,但如何分配红利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政府仍维持目前的财政态度,即所谓的“we don't want to grow the deficit”(参见URL,视频URL,白宫网站),那么经济增长和缩小贫富差距就犹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