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象征着什么生肖?
处暑,即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立秋”后,气温虽然仍可能升高,但升高的速度会明显放缓;而“处暑”节气来临,白天的热度会有所缓解,夜晚的凉意会逐渐增添。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 “一候鹰始鸷。”此节气中老鹰感知到肃杀之气,开始搏击长空。正如古人所说:“秋象老鸱张翼,欲击之物,先啄其目。”“二候天地始肃。”此节气中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一派肃杀景象。 “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谷子等作物成熟,进入收获期。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这样描述:“七月节,暑气至此而止矣。斗指乾 阳在上,阴在下。未及秋分,阴阳不平,夜渐长,昼渐短,寒暑表之温差犹大。” 意思是说:处暑之后,炎热的天气到此为止了。此时太阳从西北方向升起,由北向南移动,白天变长、黑夜变短,早晚温差依然较大。
处暑节气正处于夏秋交替时期,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较大,并且多阴雨天气。因此这个时期的养生保健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度过这段特殊的季节呢?
第一要务就是要“防寒”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里的“冻”并不是让大家去挨冻,而是不要让身体快速冷却下去。
因为人体拥有恒温系统,温度过低反而会破坏这个系统,增加疾病的发病率。 所以,处暑时节既要避免受凉感冒,也不要把衣服加得太厚。适当地“冻”一下,有利于锻炼身体的耐寒性,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寒冬。
第二是要“健运脾胃” 俗话说:“立秋以后,脾伤于湿,必有腹胀。”立秋后祛湿非常重要。 而处暑阶段正是健脾利湿的好时机。
由于暑热尚未完全消退,人们往往没有适当控制饮食的欲望。这时如果吃多了生冷食物或者不易消化的食物都会带来额外的脾胃负担。
所以处暑时节应少食生冷食物,多吃山药、扁豆、莲子、薏苡仁等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为秋冬打好基础。 第三是要养阴清心 处暑前后,高温燥热。此时人的心与外界相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出现心火旺盛的情况。
此时应注意保持心态平和,情绪舒畅,切忌大悲大喜。同时可多喝点清热降火的茶饮,如菊花茶、金银花茶等,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火上浇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