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农历怎么显示?
先放结论,其实现在的气象机构已经可以提供相当准确的农历气象信息了,只是这些精准的气象数据很难呈现在一个普通的天气APP上而已。 我之前在气象局工作的时候曾经负责过地方气象网站的建设及维护,因此对于网上可以查询到的气象历史资料有一定的了解(其实主要也是为了给自己以后偷菜找借口),于是找到了我们当地(地级市)的气象站从建国以来到2013年的逐日气温、降水记录。 这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事业发展70年成就报告中摘录下来的各地市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情况 可以看到,除了像西双版纳这样常年气温偏高地区的外,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气温都是呈波浪式下降的,而降水量则是先上升后下降,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我在网站上找了很久,终于找全了我们这里(县级市)近59年的气象记录——这是目前我所能找到的最完整的气象记录之一了,虽然看起来还是不太完整…… 我们这位于沿海省份,因此气候变化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还是有明显不同,夏季并不是最热的是,冬季也并不是最冷的时候。
通过对比历年气象记录与历法中的节气,我发现当气温升到最高值时大多正值清明或谷雨前后,而当气温降到最低点时大多临近立冬或者大雪节气。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节气与气温的变化规律还是很相似的。 这给了我一定的启发,于是我尝试着用Python爬取了某人气爆棚的天气App上全国各地近7天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并绘制了地图。 图中蓝色代表降雨,红色代表高温,深蓝色带代表低温,加粗黑体字代表可能有极端天气情况出现。 根据我的计算,我国历史上发生极端高温天数最多的年份是1864年和1953年,分别是“夏至三庚数头九”和“小暑四伏尽秋分”,即今年立秋之后气温可能达到历史极值; 而极端低温出现过最多的是在春节附近,也就是大寒冬至期间。
如果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的话,确实可以有“温热水汽足,麦收玉米早”的说法。 但是根据我的统计,近年来出现频率最高的成语竟然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按照这个说法,现在应该是水草丰美牛羊肥的日子啊!但是实际情况是中国正在面临60年最严重的水荒,华北乃至江南多地都在严重缺水和旱情中度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悖论呢?这是因为现在气象部门不仅掌握了传统的数值预报方法,还掌握了新的统计建模方法,能够提前7天左右预测未来一周的气温和降水情况,进而利用大数据技术为用户提供更为细致的本地天气信息。
比如下面这张图就是我利用Python从上述人气爆棚的天气软件中抓取的7天详情——可以看到不但有高温高湿和高气压的信息,甚至还有台风的预告。 但是当我对这些详细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一个问题——除了传统气象学所关注的气温、降水、风力等参数外,许多气象参数都被赋上了“无意义”的含义:如“辐射热”被解释为“该地大气中可感觉到的静电力”(?),“云量”被解释为“看不见的云总量”(?)等等。
因此我怀疑这类APP在提供当地气象信息的同时也在试图向用户灌输某种价值观,从而影响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决策。 毕竟,能精确预测一星期之后的天气是全球所有自然科学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