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五行属什么意思?
“五行”是上古时期人们探索自然界时,对五种物质形态的总结,它们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被古人广泛用于中医经络、中医针灸、周易占卜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乃至疾病诊断、预防有重要意义。 早在公元10世纪北宋时代,医学家张兆礼在《针灸大成》中谈到五行的原理时说:“木形之人,筋劲而骨重;金形之人,皮坚而有翼;水形之人,胸腹软而皮肤润滑;火形之人,头小脚长而身轻;土形之人,腰圆背厚而肌肉丰满。” 后来,又有人把五行进一步具体化,形成“五色五行”说——即在五行的基础上再细分,分别以赤、青、黄、白、黑五行,对应红、绿、黄、白、黑色。并认为人体各部位的颜色也相应分为五类,即“面黄赤色为热,面青色为风,面白色为寒,面黑色为痰,面黄白色为湿”(见《临证指南医案》)。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五行及五色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和认识。 那么,这些理论如何应用于养生呢?
首先,在饮食方面,因为“食饮有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以,要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注意适当节制饮食,不宜过饱,尤其是晚餐更应注意少食。同时,还要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整饮食结构:如在春夏两季应该适当多吃酸味食物,如醋、酸奶等,因为“春日宜省酸增甘,多食粥饭”——即减少食醋等酸味食物的摄入,增加山药、莲子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在秋冬两季则应适当多吃辣味食物,因“秋日宜收勿散,少吃凉食,多食辛温之品……冬日寒邪盛,食辛热之物,可助阳消阴,祛邪外出”(均见《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因此要多吃生姜、辣椒等辛辣食物。 其次,在起居方面,要做到“法于阴阳”,即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来调整自身的行为——比如,在太阳升起的早晨进行锻炼,夜晚尽量早睡。
还有,在情志调节上,也要符合“五行”的原理。《黄帝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聪明的人调养身体,一定要顺应四季的变化,适应气温的升降,调节情绪,适当运动,这样就能使阳气不虚、阴气不凝,病邪不能产生,而达到延年长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