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不进行大选?
1,选举这个概念被广泛用在西方代议制民主国家,其实质是政府轮换制度,也就是“谁当政”的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治政”问题。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因此在中国搞大选没有实际意义。 中国古代也有所谓的“选举”制,比如科举制选拔官吏,但是本质上和西方的选举有很大区别——虽然都自称代表民选,但科举考的是经义,说白了就是让读书人讨论治国理论,至于这个理论怎么实施、执行效果怎么样那就不是读书人能决定的了。当然如果应试者其中部分人凭借自身的素质在治国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不错的见解也是可以期待和想象的。但这只是想象而已,实际上从明太祖建立科举制度开始,就决定了科举的主要目的不是选拔人才,而是区分人才——你要想当官,那必须先通过考试让我高兴,至于你能不能做事那不是我考虑的事。这就使得科举从设计之初就没有把行政作为考察的重点。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实际上是世袭制度,官员们并不是通过行政考察得到的任用,而是家族世代为官的继承——这种制度下自然不会有选举的出现。直到清末才建立了一套新的文官选拔制度,试图打破这种世袭格局。但是这套制度到民国时期已经相当腐败,以至于国民党统治时期“如何更好治理这个国家”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相反,因为行政垄断使党和国府能够更专注地在“谁当政”上做文章(所谓“党国”其实质就是国民党的党)。所以你看,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历史除了秦统一六国建立郡县制有了政府轮替的概念外,其他时候都是在“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和“谁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上徘徊。
2,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所以不存在什么“谁比谁正义”的问题——既然你不承认你的正统性那我也就不用跟你讲什么规矩了。既然是德服人就应该讲究共意,也就是说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有各方利益的平衡考虑,而竞选和大选这种形式是在既定的规则下确定少数人的利益(胜者通吃)而不是在平衡各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基础上达成大多数人的共识。后者才是政治合理的要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