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庙是什么?
说到城隍庙很多人会想到上海的,但其实中国的各地都有建城隍庙。 比如北京有“北京城隍庙”,原址在旧鼓楼大街,现在已不存在;苏州有“苏州城隍庙”,就在人民路人民路1095号。
那么为什么会有城隍庙呢?这个起源得从古代的“隍”和“城”的信仰说起——
(一)城的信仰 城是一个古老的神祇,它的形象是人首鸟身。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宋国遭灾,宋景公问司马子罕:“吾闻商王帝乙的时候,土地没有荒废的,人民没有逃亡的,这是由于敬畏城神的缘故啊!”司马子罕回答说:“我听说纣大王的时候,土不废耕,民不漏种,是由于先王的德行广被天下的缘故呀……” 可见商朝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有了“城”的神格。到了周代,《诗经》里也有关于城的描写:“宗周炽盛,好比朝阳初升、阳光普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代以后,各王朝虽然都定都于长安,也就是今天西安,但是周人建立的礼乐制度却延续下来并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作为王朝象征的城就被奉为神灵了。
(二)隍的信仰 与城相对应的还有隍。关于隍的记载并不多。据传它本是池水,后因无水而废弃。所以《说文解字》中说:“隍,池也。”后来人们在修筑城墙的同时,为了防洪防潮,在城外开挖护城壕沟,这就形成了后来的“护城河”,即环绕在城墙外面的深水池。 不过,这样的护城河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所以在汉唐时期,有些地方把湖泊、沼泽也称为“隍”。如北京西郊有“海淀”(古称“积水潭”),江苏扬州西北有“邗沟”(古称“荷花塘”),南京城东有“玄武湖”(原名“后湖”)。这些自然形成的淡水水域,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常被误认为干涸或者濒临枯竭而被加以利用。唐代孟浩然有一首诗《宿建德江》中写道:“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烟渚”就是弥漫的水汽中的小洲。 其实这种自然湿地除了具有蓄水功能之外,还是鱼、鸟类的乐园。它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使得湿地成了重要的天然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