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如何制土?
“五行”,是古代汉族人民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五行学说中,“行”指道路;“五”不是数字5,而是“多”的意思,所以五行即表示五种行得通的道路。 《尚书·洪范》记载了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九大富贵祥兆,其中一条就是“五行时序不失其序”,意思是说季节变化和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不会错乱(失其序)。这就是最早提到五行的地方。 《论语·子罕》中提到:“五行,吾不知也”,这说明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广泛使用五行观念来看待社会人生了。
到了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进一步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用来说明天道运行、气候变迁、万物生长消亡的过程,并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用这一原理来进行解释。他还根据阴阳家的观点,用五行配五方、五色、五时等说法来推演国家兴亡、人事成败的道理。
邹衍的理论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深受尊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郡县制,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等一系列措施,统合华夏各民族,奠定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基础。正是由于秦的统一与强盛,才有了后世中国的“中央集权”“大一统”的思想和文化基础。古书上称颂秦始皇时说“斯民乍复,莫不喜悦。咸戴始皇,尊为帝君。德被四海,道冠古今。”(《吕氏春秋·审应览·君臣》)真是空前绝后的赞誉了!
而能带来这样大变化的学问,自然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五行学说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很多书籍开始用五行来说明事物的性质或作用,比如东汉王充的《论衡》里就有不少这样的内容,这为五行学说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王充是东汉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他虽然出身平民(汉律规定:“庶人不得服珠玉”),但好学不倦,一生著述颇丰,除了《论衡》外,还有《诏问》、《讥俗篇》、《谴寿》等。他以无神论的观点批判了佛教的轮回说,指出神是不存在的,“鬼神灵见之言,皆托於梦”,批评迷信的人“一为论难,终不能穷”。他对中医和周易都颇有微词,说中医“病之若神,医之若鬼”,“虚妄之言,安可施乎天下”。对易学他说“易之卦气,老庄所用以教人;易之道数,神仙之所保形。故善易者不占。”可见他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批判旧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