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厨房在西北吗?
紫禁城内共有七处专司膳食的御膳房,除西华门内南侧膳房、御茶房及东华门内南侧膳房专司帝后膳食外,其余四所分别设于乾清门内东南隅、寿康宫内、储秀宫内及御花园西南隅。根据目前保存的清宫档案来看,宫廷饮食的行政管理机构分为“内务府”和“御茶房(即御膳房)”,前者是一个行政部门,主要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管理膳食人员,并负责采买、报销等事宜。
档案资料记载,清道光朝以前,内务府主管膳房事务的下辖机构名为“营造司”。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以后,由内务府所属的“营造司”分出来一个“营造司总膳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营造司及总膳房的管理权力合并,并正式定名“总管内务府衙门”。
与内务府不同的是,御茶房在清代始终是一个固定的名称,它既是宫廷膳食的直接生产操作单位,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能,负责为皇帝、后妃、太上皇、大公主及皇帝指定的几位近支王公提供膳食。
从御茶房的名称、所在位置及档案文献中的诸多记载来看,专司皇帝本人膳食的“御茶房”在皇宫“前朝”乾清门内正中靠东处,这里生产的膳馔直接呈进给皇帝御用。而专司后寝膳食的宫中“总膳房”,即管理皇太后、皇后、妃嫔等后宫成员膳食的生产管理机构,文献中亦称为“内总膳房”,则位于乾清宫内陈设皇帝宝座的宝座御殿后殿,也即后寝区。
在清宫档案中,涉及“内总膳房”的记载中,还有“太后房”、“皇后房”、“妃嫔房”及“公主房”、“王公房”等名称,显然,这正是后寝区按不同成员身份分设不同“总膳房”的例证。
而宫里膳食的总管叫“膳房太监总管”,俗称“大总管”。下面还有总管、副总管之类的官职。再下面负责管账的有记事,司炉的有炉头,做饭的有厨子和小厨房,买菜的有采买和杂役。清朝时,御膳房人员有满族有汉族,多来自太监的故乡——北京和山东汶上一带,也有的选自地方官员的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