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佛指什么生肖?
这个“文”字,一般解作“文字”“文理”之意,与“武”对举。其实,上古时代,“文”字表达的是一种复杂抽象的概念——“文饰”“文德”“文明”“文才”“文学”“文人”“文雅”等等,都是后来“文”字的含义。
古人造字的时候,“文”字上面一横,代表的是纹理、纹路,而下面两个“点”,代表的便是书写的工具——笔。所以,“文”最初的意思就是笔墨染成的花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绘画和文字的诞生。 《礼记·乐记》有言:“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这里的“歌”字,就代表了有韵律的歌谣和歌曲。而“舞”字代表的就是舞蹈。如果说这两个字尚可以直观想象的话,那么“诗”字便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了。因为现代汉字里的“诗”字,是由“音”“身”“什”组成。而这个“什”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表示乐器演奏的图形符号。可见“诗”最早的意思是乐曲歌唱。
关于诗的起源,闻一多在《唐诗杂论•唐诗初起之时》中有一大段精彩的论述,不妨抄录如下: “我们假设初民对于天地万物,本都有些印象,有些想象,这些印象和想象,慢慢集中起来,形成了关于某类事物的文字……当然,文字形成后,还得逐步地反映到脑子里去,才有记忆的作用。不过,文字既然已有了固定的意义,又具备了记忆的功用,那么,从记忆里再提取出来加以复述,那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当儿童学会了第一首童谣时,他不但记住了它的文句,并且也领略了它的音节,而且能够在适当的机会,应景生情地唱出来。
这种唱,起初是无意识的,就像幼儿学会的第一首古诗‘鹅、鹅、鹅’一样,但却是真确的音乐旋律与语音节奏的再现。这样的学习和记忆过程是很自然的,而且也是必需的。
但是这种吟诵,到了某一阶段,必然会分化出两种趋势:一是只记住文的节律,而不重复语义;二是反失掉文的节律,而去追求语义的明确。前者是所谓‘吟’的可能发展方向;后者是所谓‘诵’的发展方向。
‘吟’的特点在于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它的目的不在于记诵,因为在反复低吟时,语句早已烙印在脑海里了;‘吟’的目的在于回味、想象和体味那文字背后的情景和意味,以及由此带来的情感上的愉悦。它要求有所感悟,甚至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颂’则不然,它要求字字句句准确无误,否则,就会贻笑大方。因为它必须严格按着文字的序列,一字一句地复述下来。至于语义,它不必求甚解,因为那会分散它对文字序列的关注。
但是,如果文字序列出了差错,或者句子念错了,那它可就要挠头了。正因为如此,‘诵’往往比‘吟’更适宜于记诵复杂的文本。” 以上所叙,虽然讲的是诗歌创作的来源和早期形态,但这同样适用于文章乃至佛经的传播和翻译。
试想一下,一位“不窥园,不履庭,闭门谢客,以读书为乐”的大学问家(朱熹《序》),如何能写出流传千古的文章?恐怕只能是先有“吟”的体验,而后才能“诵”出美文。
同理,一位高僧若没有精深的梵文造诣,又如何能准确地把经中的要义译出,让大众听得明白?恐怕也要先有“诵”的经历,继而“吟”出脍炙人口的经典。 所以,我认为文殊菩萨所比喻的应是“诵”,而不是“吟”,更不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