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持仓单价怎么算?
假设某基金100亿元规模,股票仓位95%,平均持股数量300只,那么这300只股票的总市值就是285亿元(300*300=90000万股) 假设该基金买入A公司的股票700万股,成本是5元/股,则该基金持有A公司股份的价值为3500万元,占基金总资产的比重即为3.5% 假设买入B公司股票200万股,成本是10元/股,则该基金持有B公司股份的价值为2000万元,占基金总资产的比重则为2% 所以,通过这两个数据一加减,就可以得出,该基金买入A公司的股票的持仓比例为4.5%,而买入B公司的股票的持仓比例为1.5% 如果我们将上述数值带入计算一下,就能得到一个很有趣的结果——虽然这只基金整体上是持有多只股票的,但是其单只股票的最高持仓比例却并没有超过10%,符合“持有多少只股票要好过单个股票的仓位控制”的原则;而且由于每只股票的仓位都比较低,所以总体上的波动性会比较小,这种“聚少成多,积小成大”的投资策略能较好地控制风险。
当然,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和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采用这种“自下而上”的选股方法是很有难度的,因为优秀基金经理的选基能力或许不如你,但如果你选择的时机得当、操作合理的话,收益还是可以追上“吊车尾”的基金的。
基金持仓的股票单价,就是基金持有某只股票的买入单价。该单价会随基金的申赎行为不断变化,通常我们看到基金的持仓,都会显示股票名称,持股数以及占净值比,而买入单价都是估算的数据。
基金持有股票的成本,理论上是明确的,基金公司也是知道的,但是不需要对外公布,公布这只股票的持仓成本,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即使知道这个股票的成本价,也无法准确知道这只基金净值是多少。
股票持仓的平均成本,是基金公司内部掌握的数字,对于投资者来说,我们能够掌握的基金的全部信息,都来自基金公司的定期披露,比如基金季报、半年报和年报,以及不固定不定期披露的基金重大申购赎回公告。
在披露持仓的时候,会披露该股票在持有期末市场价,比如期末持有的1000万股某股票,期末市场价30元,股票估值3亿,占净值比13.6%,但是该股票的买入成本,是无法通过对外披露的数值来算的。
因为即使是大举买入某只股票,在公布股票持仓的时候,也是以持有期末该股票的市场价来披露持仓总市值和净值比的,至于成本价高还是低,是无法得知的,比如一只20亿净值的基金,公告大举增持1000万股某股票,市场价30元,持仓市值是3亿,占基金净值15%,但是实际买入单价,可能高于该股票的市场价,也可能低于该股票的市场价,是可能盈利的增持,也可能亏损的增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