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证基金怎么样?
“证券+银行”,这个概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1995年《证券法》中就有规定: “国家设立证券交易所,经营证券交易;国务院授权的部门依法监督管理证券市场;证券业公司可以设立分支机构,为客户代理买卖证券,办理证券登记和托管等相关业务” ,所以当时就有了“券商”,而且有明确的监管主体(现在叫做“证监会”)。
后来到了2007年,为了推进金融创新,鼓励多元化投资需求,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又提出了“基金子公司”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应的制度安排。 但所谓的“子”其实是有边界限制的——“按照审慎监管原则设立行业门槛,明确经营范围,实行持牌管理”(《基金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即“基金子公司”主要服务于金融机构客户,从事的主要是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融资及投资等业务,不能面向公众发行产品。
而“银证基金”的模式则是直接向个人客户销售公募基金产品,这属于零售银行的业务范围,但是由证券公司充当渠道和销售的主力,并且依托银行分销和客户资源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
从国际经验来看,这种模式是可行的——美国最大独立基金代销机构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就是由著名的金融巨头沃尔顿·施瓦伯(Walt Walton)于1975年在旧金山创立,一开始仅仅面向机构客户进行基金直销,80年代之后逐步扩张到零售业务,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美最大的线上理财平台之一;而中国目前也已经有包括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开始涉足基金代销领域。
当然,作为新事物,“银证基金”在发展中也会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业务定位问题。现在的“银证基金”大多同时具有券商和银行的两重身份,因此会在业务上面临行业划分的问题,比如应该以哪一方为主,其他方仅为辅助?各自的边界在哪里?
二是业务规范问题。由于目前的“银证基金”是由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双方共同入驻一家网站,因此在业务规范和风控监管方面比较容易滋生瑕疵和问题,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标准加以约束。
三是业务规模问题。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银证基金”也不例外,如何扩大自己的规模和影响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