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景区别墅?
作为在余姚土生土长的80后,我第一次听到“阳明故里”这个名字的时候感到格外陌生,直到读大学之后才略有所闻。 大学时期有一次放假回家,听妈妈说村里在拆迁,那里要建一个很大很大的公园,但是我不知道具体位置在哪里;又过了一段时间回到家中,听说村子里的人已经陆续搬走了,家里的房子也即将被推倒重建。再等到假期结束返回学校时,才从同学口中得知村子被推平了,原址正在建一个“阳明公园”。 我很奇怪为什么要在我的家乡修建一座与“阳明”有关的公园,于是上网搜索了一下。原来王阳明的祖籍是在余姚,而他的故居就在我的家乡!这座公园是以“阳明文化”为主题建起的特色景观。
从那时起我开始有意识地去了解和接受阳明先生的哲思。大学毕业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到江西吉安的阳明书院,在那里住了几个晚上,认真地学习了《传习录》并做了笔记。后来又多次去书院中参悟、学习。 随着对阳明先生哲思的理解越来越深,我心中的困惑也逐渐消散——原来人生是可以这样过的!
我们生活在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却常常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苦恼万分——“得了吧您内!这破玩意儿值这么多钱吗?!”“今儿个老板给了这么点儿奖金就高兴地睡不着觉,之前加班加的那些个夜都白熬了?!”“为了这套房啃老就算了,还背这么大一笔贷款,以后日子咋过呀……”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如果我们能够多去想一下王阳明先生在人生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以及他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也许我们能从中获得一些答案。 先生一生经历了坎坷,但正如他所说,“吾辈用功,只求日清日明而已。” 先生少年时便有大志,立志成为贤能之人,为此他勤学苦练,每天早起读书,晚睡练功。然而这样的勤奋并没有让他满意,于是他决定不再闭门读书,而是外出游学,向更多人请教问题。
在外游学的期间,先生不仅参学了儒家的经典,还学会了道家养生的方法(先生后来活到73岁)。 回京任职后,先生并不是一味空谈,而是身体力行,亲自带领家人种植蔬菜,饲养家禽,打造花园,过着自给的田园生活。
可惜好景不长,因言获罪,先生被贬至贵州龙场。在龙场,先生并非一介废人,他教当地夷民耕作,自己也在荒坡上开垦荒地,种水稻、玉米和蔬菜;闲暇之余,他还教当地孩子读书写字,制作墨汁。 也许是因为在龙场所践行的“知行合一”的哲学影响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所以在当地人的记忆中,阳明先生是一个“最像人的神”。
无论身处何时何处,都能过出最优生活,这是我们向往的诗意生活,也是阳明文化带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