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兑五行对应什么?
五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尚书·洪范》中就有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五行与现在的五行概念已经不一样,是古代天人感应迷信说法,认为五行代表了五种神灵: “五行之能,各予一人:水德玄冥,炎帝神农氏也;木德仁,羲和氏也;金德义,禹也;土地德信,稷也;火德礼,祝融氏也。” 后来战国时期齐国邹衍进一步发展阴阳五行学说,将五行用于解释社会政治现象,推论历代兴衰。他提出了“五德终始说”“十干纳甲说”等,为后世利用五行推算朝代兴亡提供了理论依据。
汉朝建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把五行配上天、地、人三方以及君臣关系,形成了著名的“五星聚奎”之说。后来王充在《论衡》中对五行性质进行了总结:“天生五材,唯火为礼。木居左边为仁,金居右边为义。水土夹其中为信。故仁、义、礼、智、信谓之五行。”
唐朝韩愈作《五箴》,将五行赋予了更多的伦理色彩,将“五行”比附为人际关系中的君臣之道: 木者仁,火者礼,金水者为义,土者信,木火士均为智。 宋朝朱熹则进一步将五行与五脏相联系,奠定了中医基础上的五行属性: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肾为水脏,心为火脏,肝属木,肺属金,脾属土。
由此五行被赋予了很多属性:
1. 木主生发,象征生命;
2. 火主温暖,象征温暖生长之力;
3. 土主运化,象征成长力量;
4. 金主义,象征收敛肃杀;
5. 水主寒凉,象征冻裂肃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