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字笔画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释“鸣”字:“鸣,呼也。象鸟张喙鸣叫形。凡鸣之属皆从鸣。”“鸣”字的金文字形,像一只张开嘴的鸟。小篆字形,由“口”和“鸣”两个部分组成;“口”是外框,下面的一横,代表发声的声带;上面的“鳴”,是声部的形状,表示发出的声音;整个字形,就像鸟在张口歌唱的样子。古文字的“鸣”字,上部还有一短竖,表示发出声音的舌头,这个短竖后来渐渐消失,就变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鳴”字。
《广韵》释“鸣”字平声十一耕切,上声四十四迥切。《集韵》同“鳴”,平声十一迥切,上声四十迥切。《玉篇》云:“鳴,呼也。”“鳴”的字形演变,正像一个口中发出声音的鸟儿。所以“鳴”的第一个意思,就是“呼叫”、“鸣叫”。
引申为“呼喊”、“告诉”。 《礼记·檀弓下》“祭之日,君牵狗,实门左侧”,注:“左,主人之右也。”郑玄注:“告以将行之意。”用现代汉语翻译这句话,就是:祭祀的这天,国君牵着一只犬放在大门的左边。清人孔广森补注:“古人于门户侧近置一犬,祭前夜,犬作哀嗥,如人语言。” “鸣”还可以用来形容马嘶叫的声音,如“鸣镳(马衔)”、“鸣镝(射出的箭)”、“鸣珂(马勒头上装饰的马鬃尾饰)”等。
“鸣”还有一个意思,指的是“发布命令”或者“通报消息”。 这个意思产生的源头,是和“鸣”的本义有关的。古人祭祀的时候,往往把要祭祀的东西陈列出来让神灵观看,这个过程就叫“鸣”。比如《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说话时就把祭祀时的供品“牲”和“酒”摆了出来,说道:“鸡,豚可祀,神食。酒,可祀,熟矣。”(鸡肉和猪肉可以用来祭祀,酒已经成熟可以用于祭祀了。)这里的“鸣”就表示“陈设”的意思。
这个意思延伸开来,表示向别人“通报消息”或“发布命令”,如“鸣鼓而攻”(敲鼓,召集人们来攻打敌人)、“鸣锣开道”(古代官吏出行时,先敲锣通知百姓避道)、“鸣钟列鼎”(汉代贵族宴会时使用乐器、演奏乐曲,并使用金属餐具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