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驿土五行是什么?
“五行”之说,首见于《尚书·洪范》,原文是: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五种物质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演化而来的。后来,阴阳观念加入了这一理论体系之中,遂成“阴阳五行说”。
《尚书·洪范》以五行配五事,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可以推衍计算的(详见《洪范》篇)。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王叔和撰写了《脉经》一书;此书引入了“五行生克”的理论来阐述“经脉”“气血”之间的关系,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至隋唐之际,人们对“阴阳五行说”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后世之医书如《难经》、《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无不以此理论为依据。 大约在宋元时期,我国传统医学已经基本建立了“阴阳五行说”的体系,并应用于医疗实践之中。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传统文化领域,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众多学术思想中都渗透着“阴阳五行说”的因素。 至于你提到的“大驿土”,应该不是指的“阳土”或“阴土”,也不是指的“燥土”“湿土”,而是一个“气”的概念,即“老阳”之气。其性质与金相似,但有温煦、长养的功能,故称“大驿土”(“大”通“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