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斯托亚是哪里?
“斯托亚”,这应该是一个音译过来的名字,而并非是中国古代城邑的名称。 个人认为这个名字和西域的“疏勒”有关(即今新疆的喀什)、“莎车”或“撒车”等城名。因为古代汉文文献中常常出现这些城邑的音译名与“Stoiar/Stoua”相近似的词语——如《汉书》的“乌弋山离国”作“斯陀呵分国”;又如《后汉书·西西域传》的“斯洛伽罗”作“素乐伽罗”等等。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这些地名都出现了用汉字标记的拼音:疏勒——shu-le,萨车——sa-ch’e,粟粒——su-li. 至于原因嘛,我个人推测是因为这些地名的吐火罗字母标记形式和希腊文中的“σ”极为相似,汉朝的史籍翻译时往往将希腊文的“σ”读为汉语的“s”,如“塞琉古帝国”(Seres)、大秦(即罗马帝国,Ta-si-ern)等,因此将“σ”标记的地名翻译过来就成了以“s”打头的词汇了。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斯托亚”可能就是一个音译西域地名“Staua”的词汇。 当然啦,如果这个猜测成立的话,那么“斯托亚”就是来自一个古希腊语词的汉语借词。这样的案例在汉代史书中比比皆是,如“安息国”作“阿失干”,“乌弋山离国”作“乌耆色尼”等等。
霍筹优质答主中国斯托亚,是一批从五十年代起就开始悄悄谈论斯宾诺莎和黑格尔的无名大学生,一批默默无闻地关注和研读《资本论》的热血青年,一批对政治经济学有着浓厚兴趣的非科班学生。他们之间没有组织联系,没有师承关系,更没有共同的“统帅”,甚至相互之间素昧平生。但相似的思想追求和类似的生活轨迹将他们自然地聚合在一起,把他们造就成一种独特的学术群体。
之所以称他们中国斯托亚,除了因为他们与中国古老的斯托亚有着相似的思想特征和类似的思想方式之外,还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生活轨迹和独特的个性。
首先是他们的思想特征和思想方式。中国斯托亚与中国古老的斯托亚都热衷于探求宇宙世界的奥秘。中国斯托亚试图运用理性思辨的方式去认识客观世界。他们信奉马克思“存在就是被思维着的存在”这一信条,坚信物质世界可以为人的思维充分地反映出来。斯宾诺莎与黑格尔所追求和所构建的理性王国是中国斯托亚崇尚和向往的乐园。中国斯托亚把斯宾诺莎与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作为自己的理性思维的准绳。
中国斯托亚与中国古老的斯托亚有着相似的生活轨迹和独特的个性。中国斯托亚们大都生长在20世纪30~40年代。他们中有人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也有人是靠自修走过学习之路,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五十年代中期都曾以满腔热忱积极地投身到政治运动和火热的生活中去,但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在学生时代就对西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萌发的浓厚兴趣。中国社会的变化使他们深感疑惑和不解。他们试图根据自己的知识和道听途说的消息去解释这一切,但一切似乎都解释不通。于是,“从头开始”又成了他们新的共同志向。60年代初,有人开始写论文,有人写专著,有人钻研起俄文经典著作的原文,有人则以笔耕不辍的“补课”方式去探求那个他们一直念念不忘的“理性王国”。
中国斯托亚与中国古老的斯托亚一样具有那种“宁静、沉着、知足”的独特个性。在中国斯托亚那里,我们看不到一般文人常有的浅薄浮躁,也感受不到那些功名之士追求个人声誉的不安与焦虑。相反,倒是能在他们那严肃紧张的笔耕中和深思熟虑的构思中体察到那种面对世事不惊不躁、甘于平凡的斯托亚式心态。
同他们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相比,中国斯托亚们在个人生活方面的收获就少得可怜了。他们中不少人成家较晚,还有的人直到晚年都还独身一人。政治运动使他们中不少人有“妻离子散”的悲剧。他们中的很多人连起码的工作安置都不能保证。
同古希腊的斯托亚派一样,中国斯托亚也有一套自己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格言。他们中有不少人一生中都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天行健吾当自强不息”等传统信条作为自己一生的处世格言。不少中国斯托亚们在“文革”之后被“解放”,并被安排了适当的工作之后,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古希腊斯托亚派的“宁静、淡泊、乐观、开朗”的心态。他们大多能以开朗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所遭受的不幸,以“自强不息”和“天行健”的信念去战胜因不幸所带来的心理阴影。有的人还以宽宏大量、严于律已的度量去对待他们所受到的迫害。如果说中国斯托亚与古希腊斯托亚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这就是中国斯托亚不同于古希腊斯托亚的重要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