佰的五行属行是什么?
《说文》解“佰”字云,“百口也” 段注:“引申为凡大之指。” 而据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佰”的部首应为“白”,属阴平,音别为bái、bǎi,其义项有四: ①量词;用于计算人数。②计算单位,一百。③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一“佰”。④姓。 据此可知,“百”和“佰”在古代是两个字。但这两个字的读音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融合,所以统一用bài表示。而且,在表示数量时,“百”和“佰”的偏旁不同,意思也有区别:“百”的偏旁为日字底,意为“很多”;而“佰”的偏旁为单立人旁,表示“十进制”中的“十位”。 那么,回到问题来,“佰”的五行到底是什么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古代的计时单位——“时”“晷”与“刻”“分”之间的关系。
古时候没有钟表的指针,不能直接计量时间,人们只能用“晷”或“刻”来间接计数。因为“一个白天有十二个时辰(现在的一整天),一昼夜有二十四个小时” 所以“一时辰”等价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也就是“一刻”等于现在的15分钟。 如此换算过来,古人所说的“三更半夜”就等于我们现在说的23点-凌晨1点了,而不是我们习惯认为的午夜1点。又因为一天24小时正好是1440分钟,所以一分等于60秒,一点钟等于2个小时。
另外,因为“一昼一夜”刚好是一个周期,所以每一夜的时间长度都是固定的,即子夜(晚上11点到第二天1点)、丑夜(第二天2点到4点)……一直到亥夜(第三天23点到24点)。其中子时和午时的长度是最特殊的,因为它们各自横跨了一个昼夜(中午11点到次日11点)。于是乎,子时便多了两个含义:它既是指深夜23点到1点,又是一个单独的计时单位。同理,午时也是如此。
根据“伯”字的古文字形,它所代表的计数单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百”。而“百”的古代书写形式是“卌”(xiàn),从“四十”的“卌”,可以推出它的意义就是400。也就是说,“伯”和“卌”都表示了当前的计数值和前面计数单位的乘积关系。 比如,用“伯”或“卌”来表示123这个数,那它表示的意思就是123个“百”,也就是12300。 但是,如果不用“伯”或“卌”来表示这个数123,而是改用“卯”(mǎo)来表示,那么它就表示的意思就变成了123个“十”,也就是1230。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伯”和“卯”都可以用来代表当前的这个数123,但它们的含义却不一样:“伯”代表的123是“百”的整数倍,而“卯”代表的123是“十”的整数倍。如果用“酉”“丑”“寅”等字跟“卯”结合,构成新的词语如“酉卯”“寅卯”等,那么它们代表的数就不是123,而是246或者789了。这是因为在以“十”为单位的系统中,“酉”“丑”“寅”分别代表了“九”“七”“五”,它们和“卯”组成的数字都符合顺序相加得到3的倍数的关系。用“酉卯”表示123,那就是说123是3的倍数的说法通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