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厨房怎么运作?
西汉初年,承继秦制,中央官署的最高行政长官为丞相,丞相之下设诸卿,少府是九卿之一,是掌管皇帝生活起居的机构。皇帝膳食部门在少府属下设两个机构,一个是太官,一是汤官。区别在于太官主膳和馐,汤官主膳食之前所上汤沐,也主汁醢(即酸醋与腌肉等佐餐用汁酱类食品)。
当时皇宫膳食的烹饪和管理是高度专门化和分工极为细致的。就以太官令所属的职掌来说,就有“食丞”二人,“汤官丞”二人,主膳食的“勺官长”四人、“主膳食的膳长”八人、“主馐的馐长”十六人。
勺官属下有厨丞五十人(厨丞也叫作主膳食丞,其属下有“膳夫”管理烹任的具体事宜),膳长属下有“食长”五百二十人,馐长属下还有“馐长”七百二十人。加上太官、汤官中尚有主饮食进呈、分配及食器管理等各类人员将近700人以上。以上人数,尚不包括专司采购鲜食品和管理冰窖、稻粱的人员。由此可见,皇帝一天三顿饭,其管理机构多么庞大。
当时的厨房,厨师都以“某厨”命名,如粟米饭及肉类菜肴由“太官厨”制作,饼和糕由“饼厨”制作,糕饼等食品蒸烤由“餣厨”司务,牛羊猪狗等肉由“太医厨”切割,羹和腌制食品属“醢酱厨”制庖。
当时的烹饪用具有釜、锜、、鬵、鼎、甑、釜、敦、鬲。燃料以木炭为主,所用之水主要是“甘泉”,烧火司务叫“炉长”,掌管“甘泉”的司务叫“水官啬夫”。
当时的“膳夫”,有专司烹制鱼类食品的,有专司制作羹的,有专司制作肉酱的,有司制作果蔬的,有制作甜食能“饴”等。司厨师者,叫“鼎夫”等。
汉代太官烹制的肴馔,已可看到中国饮食“五味调和”、“色味美秀”、“百兽俱陈”、“庶羞备具”等特点。据记载,当时的肴馔品种有:鹿尾、羊头、牛蹄筋、鹿筋、猪肠、野猪肚、獐肝、狗肚、驼蹄、鹿尾等。可见品种多,选料细,制作讲究,已经可看出选料“八珍”的特色。又如宫中“黄门”供奉“珍膳”,有“淳熬、淳 Huso、炮牂、猩唇、豹胎、驼峰、鹿脯、熊掌、象髓和天鹅炙等”(见于《宋氏饮食十二条御宴珍膳》)。可见珍肴馔品和“八珍”的关系。
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上尝问朔:‘东方朔视朕意孰与尧。’朔对曰:‘尧不可得见也。虽然,无以逾陛下。’上曰:‘许我耶?’朔曰:‘臣不足以知之。虽然,尝赐酒臣,臣进之避席再拜而受,饮一爵而复避席再拜而辞者,视陛下视高祖孰与?’上曰:‘不如。’朔曰:‘臣不敢比于尧也,臣上不及高祖,下不及陛下,陛下奈何乃视臣不逾尧也!’上大笑,因使暴室,(暴室,官名。东汉蔡邕《独断》释曰:‘掖庭之内有曰暴室,处未入宫人。’是其职掌掖庭内官之出入及衣服财物事,非罪罚者所处也。)赐帛五十匹。”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宫中饮幸时所备酒肴食品相当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