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结局如何?

尚福林尚福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提到曾国藩,人们大多会用“完人”这个词来描述他。可以说,曾国藩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从处世做人来看,他确实称得上是品行端方,堪为后人楷模。作为晚清重臣,他出身平民,资质平凡,却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一路考学晋升,赢得了“曾文正”的赞誉。

从军、奏劾、任职至弃官、再起、打太平军、毁家纾难、援湖北、办湘军、促改良、办洋务、伐西域、办政务,直至临终……他的一生,如同一个完美的偶像。以至于后来,他的画像被许多美国院校当作典范进行学术研究。

然而,这个堪称完美的千古完人,却也留下了令人争议至深的结局。

27岁中秀才,38岁考中举人,44岁考上进士,历任官兵部、礼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文华院、工部等要职。61岁时,他还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天津巡视河道。

然而,就在他临终之前,结局却与他完美的一生形成较大的反差:

1872年6月27日,曾国藩在病情即将痊愈的时候,突然病情反复并且迅速恶化,6月30日(夏历五月初八日)半夜,在痛不欲生中,溘然长逝。死前大约一星期,他还写了那样一首绝命诗。

众所周知,病死在有的人看来算是不幸,但以曾国藩的地位和修养,不应该不至于痛不欲生。事后,历史学者对此展开深入剖析,得出了一些结论:

是病不是。有人说,曾国藩自幼患癫痫病,临死发作一次而已。从临床表现来看,曾国藩之死,很可能是中毒。其毒药可能就是由他家厨下面制作的。

为什么。如果说咸丰帝之死是被吓死的,那么,曾国藩之死也可以说是被毒死的。他死之前,清政府正在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国内形势来看,清王朝已处于风雨摇颓之中;从与洋人的关系来看,也处于严重的危机状态。正如他自己观察中国所写的《原才》中所言:“天下事,晦则有激,舒则必有托。”

“原才”也就是原心。作为封建道德典范,他认为人是分类的,有“善恶”之分。“善”人是指“发奋有为”的人,“恶”人是指“发奋为盗”的人。对于前者,激励劝勉;对于后者,严加惩罚。作为“古今完人”,他对曾氏一门“忠勤朴诚”的子弟,引以为豪,毫不隐讳;而对于平素无所用心的“无赖”子弟,则深恶痛绝,绝口不提。

曾氏家族“代圣立贤”、“承先启后”的“家风”,对历代世袭皇族的道德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范,维护封建秩序。对于这样的悲剧,我们即使不为当事人悲哀,也多少应该为之叹息的。

最后,历史将会怎么样来记载曾文正公呢?或许,我们会说,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完美的人。他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也是成功的一生,但他同时又是一矛盾的一生,有得有失的一生:

当太平军被曾文正扑灭后,接着便发生了中央官府与地方豪强的土地兼并战争。曾经有过军功的曾文正,终于也被群众反对的声音缠住,直至落得个“一生坎坷”、“终身惨淡”的狼狈下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