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形成的历史原因?
这个问题我十年前思考过,现在重拾起来,可能有些观点已经过时,但还是希望能带来一些启发: 导致僵尸企业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有市场原因(需求不足、结构性问题),也有政府原因(政策失误、治理不到位)。 从历史角度看,改革开放前包括农村和城镇在内的大多数经济领域都是国有垄断经营,计划经济导致企业缺乏活力,但那时也不存在僵尸企业一说;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市场取向的改革过程中,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开始放活国有企业和经济体系(价格双轨制、税收优惠等),市场作用加强的同时,僵尸企业的现象才逐步凸显出来。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僵不僵尸取决于市场化程度。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传统的刺激投资、出口和外需的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的增长。然而我国居民长期存在的储蓄倾向和金融系统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无疑会压缩居民消费的空间,经济增长面临下行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僵尸企业出清就显得更加困难了。因为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效率是最高的,只要资源流动的价格信号不失真,市场力量必然会促使僵尸企业自行消亡,而不会依赖政府的救援。如果价格信号失真(例如严重通缩时物价下跌到低于成本的地步)或者交易成本过高而无法通过市场手段让僵尸企业退出,那么就会出现需要政府出手“扶植”的情况。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承认了政府的行政力量的优越性,因为依靠市场的力量政府无能为力的时候,只能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来弥补市场的缺陷,这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当然,这里所说的市场力量是指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而不是指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现阶段,市场力量只有在微观层面才能发挥作用,在国家宏观层面上是不存在真正的市场力量的,或者说,政府干预仍然是必要的。在经济运行中,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和运行效果是有边界条件的。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