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钱企业用吗?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概念,即“市场”与“股民”的概念并不相同。 “市场”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一种交易行为,任何有价凭证都可以成为交易对象(股票、债券甚至期货都可以);而“股民”则代表着特定人群,他们拥有一定的资金量且这些资金的交易对象是股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只要有了一定数量的交易对象,无论是不是股票都能够称为“市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题主的假设是成立的。
其次,从市场的功能来看,它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在这种机制下,交易各方通过直接或间接(比如发行证券化产品)的方式将社会财富集中起来,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参与方通过让渡部分财富给交易对方从而获得相应的收益。 如果这种分配方式能够保持持续进行下去,那么社会总福利会由此增加。然而现实情况却未必如此乐观。如果某个市场参与方的获益是以牺牲其他参与方的利益为代价,那么这种以牺牲个别利益来满足大众需求的分配方式势必不能长久。比如说在烟草行业,由于相关法规不允许新厂商进入导致行业垄断,由此赚取的高利润并没有有效发挥作用(事实上大部分都被政府收取的税收了),而是被极少数的利益集团所瓜分。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了配置,但是这部分超额利润却没有有效增加社会整体的财富。相反,如果某个市场参与者能以更有效的生产方式提供给消费者更好的产品和服务,那么他不仅可以从中获利,而且社会总福利也会因此而提升。
最后,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任何理性的投资决策都必须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两个因素。所谓的风险不仅包括损失的可能性还包括产生损失的程度。具体到金融投资上也是如此,无论是买国库券还是买股票都要考虑风险的问题。而所谓的收益则是投资后可能得到的报酬。 考虑到中国目前的情况,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相对较低,因此政府在选择推进金融改革的时候格外慎重。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金融改革仍将以存量改革为主,增量改革为辅。也就是说,那些原本只能在体制内获得的收益将会逐步向投资人开放,而一些原来只能由体制内提供的风险也将逐步由投资人承担。这虽然会增加整个社会的总体福利,但却会在短期内加重投资人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