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女孩怎么教育?
先引用一句名言:“教育的目的是让个体成为自由而全面的人”。 说到教育,我们必然要谈到一个人的成长规律。人的成长是需要遵循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个体在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不同年龄阶段所具备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论述了儿童的这一生长规律。 他把人生分为五个时期:
1. 依赖性期(0-3岁);
2. 反抗期(3-6岁);
3. 确定自我同一性时期(6-12岁);
4. 勤奋期(12-20岁);
5. 成熟期(20岁之后)。
在每个年龄段,人们所关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在幼儿期(0-6岁),孩子的首要任务是感知这个世界,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嘴尝,用手摸摸,用脚踢踢,同时,他们也在逐渐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在这个阶段,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在信任的环境里尽情地玩耍,充分地体验与感受。 在童年中期(6-12岁),孩子们开始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在不断地探索与尝试中了解自己到底是什么人,也试图了解自己和周围人的不同。这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成年之前(12-20岁),孩子们的思维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都进入了飞速成长期。在此期间,他们的独立意识和个性特征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且会出现一个重要的心理转变,那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什么是“自我同一性”?通俗点说,就是指孩子在心理上能够接受自己是另一个“人”的事实,并且愿意承担作为一个“人”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也就是说,孩子要逐渐摆脱依赖父母和他人为自己安排一切的处境,主动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并负责到底。
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没能很好地完成从“个体”到“群体”的过渡,那么他们将终身徘徊在“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无法真正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 可见,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能否找到自我,能否构建起完整的自尊体系,对于今后的人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