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冬奥运为什么不退赛?
现在欧美疫情多严重啊!北京冬奥会期间,欧美各国来一堆阳性选手和观众,奥运会闭幕不几天,日本也迎来一波疫情高峰;然后就是东京奥运会圣火传递,一个个工作人员、火炬手陆续感染…… 相比之下,国内控制新冠疫情方面做得有多好啊!
先不说冬奥会有没有变异病毒的问题,就说运动员的防疫工作吧:所有参赛运动员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出入境防控管理,赛事期间只进行闭环内的人员、物资流动,每个环节都有严密的方案和安全保障。 中国政府也是经过仔细评估才做出了举办冬奥会的决定。
一方面,将奥运精神薪火相传并全力办好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对提升国家形象、激发国民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这一国际级盛会推动疫情防控,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当前情况来看,后者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相信每一位中国人都为此付出了努力,并深深为之自豪。
从里约到平昌 奥运精神始终如一
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思想意识。
退赛,从体育项目的竞技规律上讲,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
在平时的训练和各级各类的体育比赛中,为了保存体力在非重要的场次选择退赛,或者在受伤的情况下无法继续比赛而选择退赛,这都是十分正常和常见的现象,甚至是一个成熟职业运动员常见的“职业素养”。这样的情况在奥运会的舞台上也并不鲜见,美国著名游泳选手菲尔普斯在里约奥运会上获得200米混合泳冠军后,就退出了100米自由泳的半决赛。美国著名跳水选手维尔斯在2016里约奥运会跳水女子单人十米台预赛出现重大失误的情况下,为保险起见,退出了该项跳水赛事的争夺。牙买加飞人博尔特也在里约奥运会卫冕百米飞人大战冠军后,退出了200米短跑的争夺。他们之所以成为世界体坛的传奇明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世界大赛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佳绩,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具备了娴熟的竞技技巧和出色的职业素养。
奥运精神是超越民族、宗教和政治的体育精神追求。
作为世界之巅的奥运会,退赛似乎已经成为某些强势体育大国的惯例。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美国代表团在获得金牌和奖牌的绝对双榜第一,同时以43枚金牌刷新一个国家单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量纪录的情况下,仍有不少大项的队员放弃争夺奖牌的希望选择退赛,比如在已经确定夺得团体冠军的举重48公斤级和69公斤级选择放弃争夺其他选手的奖牌,比如在已经确定夺得男女花剑团体冠军的情况下放弃了个人赛的夺牌希望,还比如在皮划艇、摔跤和跆拳道等非传统优势项目中,美国的参赛选手在与亚、非、拉国家展开直接对抗时选择战略性退赛等。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美国代表团虽然在总奖牌数上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减少了10块,但金牌总数却只减少了7块,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一些大项上其他体育代表团的顶尖选手因伤或状态不佳退出争夺所致。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三连冠”,美国代表团在最近三届奥运会中共累计获得了199枚金牌和590枚奖牌,金牌和奖牌的绝对双榜第一的位置仍然不能撼动,选择退赛已经成为了美国奥运军团的家常便饭。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美英俄德法等体育强国均因选手伤停、消极比赛或战略性放弃等退赛而超过10起,而中日韩为代表的亚洲体育强国则大多数是因伤或状态不佳而退赛。
奥运精神是具有国际主义、人道主义和和平主义的体育道德理念。
在奥运会这样一个全球瞩目的大平台上,运动员代表自己的国家与全球最顶尖的选手展开最残酷的较量和最激烈的竞争,是他们为国争光的最好时机和最高梦想。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运动员来说,能够有幸踏上奥运的赛场本身就是人生中最光荣和最值得铭记的事情。在备战奥运会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甚至要克服来自于环境和经济上的多重困难。在参加奥运会的过程中,他们需要承担比欧美体育大国运动员更重的心理压力,甚至要面对来自欧美体育强国的运动员以及裁判员的多重夹击,因此参加奥运会的每一个运动员和代表团理应尊重国际奥委会的“奥运精神”,在奥运会的舞台上本着更加高尚的体育道德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用最好的状态和最大的信心去完成自己肩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