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属五行什么?
从“汐”的造字结构上看,它是一个会意形声字。 1.“汐”字的左边是“沙”字旁,右边的部分是一点一横、三点水和一个夕,而夕就是指的太阳落到西边,即日落西山。因此“汐”这个字的本义是指大海里的潮水晚上生起的景象——太阳落下后开始涨潮,等到第二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海水又退下去了。所以古人说“日没为夕”(《说文解字·夕部》);也有人说“夕者,月见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夕部》)。在古汉语中,还常用“汐”和“夕”来表示白天和夜晚的意思——“旦莫谓之朝暮,晨昏之称互言”(杨承泽《古文字诂林·第二册·十二论》)。
2. “氵”和“沙”组成了“汐”字的右边,这是形容海浪的声音像沙子撒落一样的声音,即海涛之声。 由此可见“汐”的原意为“傍晚的海水涨落之景以及由此发出的声响”——即所谓的海潮夜涨。所以古人用“汐”来指代夜里涨落的潮水,即晚潮,以区别于晓潮(清晨涨落的潮水)。
3. 因为古代一般是用木船来进行海上航行和贸易活动的,所以海潮有大小之分。当海潮比较小,不足以推动船只前进时就会发生搁浅。而当海潮很大时才能顺利地航行于大海之中。因此人们将这种夜间的大潮称为“汐”。 可见古人是将大晚上的潮水称之为“汐”而不是“晚潮”或“晓潮”了。这是因为古人发现“汐”与“潮”同音通假的关系紧密。如《左传·宣公三年》载楚人问鼎之的大小轻重时说:“楚君若欲行王霸之道,则诸候皆至,则楚之域小矣;若不欲,则郢独受兵……”这里的王霸指的是一种政治主张而非地理概念。
4.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用到这两个词来形容某种现象或者事物的发展过程等意思,比如说《礼记·檀弓下》中的“人之患在无所不忧”就是用它来描述一个人害怕失去朋友的心情。比如《论语·颜渊篇》中有句话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主要表达了孔子对时光流逝而感到伤感和惋惜之情。还有一句则是用来形容时间过得很快,让人难以把握其变化规律。比如《老子·五十八章》中说:“孰能浊以止静,徐清?" 5. 从古汉语来看,“汐”这个词所表达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中所说的“海洋潮汐”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现代汉语通常把“汐”作为描述某一特定海域内发生的周期性波浪运动特征的词来使用;而在古代汉语中“汐”则被赋予了更多元化的含义:除用作指示某一特定时段出现的特殊自然现象之外(例如“朔望之潮”),还可用以表示某些其他现象的发生条件与时间特征(例如“日出之潮")等等。